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济源市教研室 王海燕 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 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 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 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 那就是让学生能够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 一条始终存在。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 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 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 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 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 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 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 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 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 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 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 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 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 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 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 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 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 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体现朗读从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的层次性。扫 清字词障碍,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 情的朗读。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长征》这一课时,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导入——听录音朗读——男女声对读——师生对读——小组读 ——听《长征》歌曲——结束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安排读 的时间不少,读的形式也不少,但是,任何架空的朗读都不会取 得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并不理解,对文中的一些重点 字词并没有领悟。 全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 文中提出: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 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太通顺到 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正确流利是有感情 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 通过初读,学生应切切实实地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有的老 师觉得初读部分太过 “平淡”,不易出彩。往往在学生初读一、 两遍课文后,便开始引领学生进入朗读的“最高境界”——有 感情地朗读。只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怎么熟悉,读 课文还处在磕磕绊绊阶段,要想读得有感情是很困难的。由于情 感的跨度太大,“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 2、教师的准备:吃透教材,备朗读。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觉得,这样做对于指导朗读至少有两 个好处:1、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 范。2、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 案例:《田忌赛马》:齐威王看了田忌一眼:“怎么,难道你还 不服气?” 另外,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因为时间的 原因或其他的原因。但是,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当让全部学生处 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是我们课堂效率的有力 保障。怎么才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呢? 原因有很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投入,课堂 上全身心的投入,是让学生处于积极状态的前提。什么是教师投 入的前提?备好课是投入的前提。 指导学生有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