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1).doc

高中语文_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第二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文章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这篇文章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赏析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要在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苏轼的情感变化。 3、感受作者在逆境中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法指要】 1 、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主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 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认识这个人是谁吗?他被称为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他的诗歌、词赋、书法都出类拔萃。他在暮年曾经写过《自题金山画像》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个人曾经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对,他就是北宋文豪苏轼。他虽然命途多舛,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赤壁赋》,也许能找到答案。 一.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一是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苏轼的情感变化。第三,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苏轼的情感变化。 3.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重要的字词。初步体会思想感情。 三.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请看屏幕,齐读字音,结合注释,思考一下红色字体的意思,老师指名回答并纠正错误。 四.刚才大家读了文章,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苏轼和朋友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客-悲观 苏子-乐观 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五.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吗?文中有很多对偶句吧,这样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者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叫整句,还要注意押韵的字。咱们齐读第一段。 1.朗读时,韵脚要交代明白,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一贯而下。 2.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似断实连。 3.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 4.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避免造作,忽轻忽重,突高突低。 本段的韵脚有:焉 间 天 然 仙 ☆展示问题一:作者月下泛舟游赤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这里景美、时良、赏心、乐事,这是古人所说的四大美事。所以作者的情感是——快乐的。 六.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