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docxVIP

高一语文教案-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因工作的关系,常常参加省内外的一些竞赛活动,同时担任评委并时作评课。今年四月,在水电名城宜昌,一个全国学会的课堂教学大赛在此举行,我担任主任评委并作了评课。这里,录下我听课中的一些想法,侧重点是我对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的一些认识。 《归去来兮辞》 老师用幼儿园阿姨式的语调,“引导”学生赏析陶潜的《归去来兮辞》。 这是一种绵绵的、柔柔的小儿话语。拿到高中课堂上,使整个课堂通体阴柔。 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田园之乐”。老师要求学生 —— 请为快乐命名;请读出这快乐;请为快乐“定义”。一种透着轻松愉快的“快节奏”。似乎《归去来兮辞》就是一阕田园欢乐颂歌。 《归去来兮辞》果真是“田园之乐”的欢乐颂吗 ?否! 陶渊明吟道:“归去来兮 ! 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去吧 ! 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实际上,这里应该就有这样的疑问了:田园荒芜跟做官有什么关 系 ?田园荒芜跟辞官归田有什么关系 ?难道田园荒芜了就要回去 ?田园荒芜了就不做官了 ?直接的关系肯定不是这样。 陶渊明“误入”官场十三年,十三年中他时而出仕,时而归田。而《归去来兮辞》则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这篇辞赋一开头就是愤激的决绝之辞: 归去来兮 !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几句激愤之辞,像当头棒喝,振起全篇。他是以沉痛的自责来表现其对官场的憎恶,既委婉又深刻。而“舟遥遥”以下全篇文字,都是将离彭泽县登舟起程之前幻想回家的情景,预拟归家后生活的安排。周振甫先生说: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 “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 ?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因而教师将其“定 义”为归途乐、抵家乐、天伦乐、饮酒乐等等,似无道理。 正是由于将《归去来兮辞》定义为“田园之乐”,因此谈“乐”总是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样,才不得不又来一个“合作探究:快乐的背后有什 么”的环节来补救。事实上。直面文本,你就能读到陶渊明所谓“乐”的“背 后”,实际上就是面对世俗的无奈、面对官场的自责以及他以避世来面对现实 的“抗争”。反映的是陶潜的另一种以逃避现实来表达的对理想的追求。晋宋 时代人物,虽然个个清高,实则个个都要官职。只有陶渊明拿着现成的县令不 做,在当时,同样是惊世骇俗的。 为了联系现实,教师设计了第三环节:请你献策,现代人如何回归心灵。 让学生就物质与精神、理想与自由等,抒发个人的感想。从某种意义上,这一 环节设计的“隐含信息”是对陶渊明以避世来“回归心灵”的认同。当今世风 浮躁、物欲横流,这一问题的提出并交由学生探讨,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 学生的所谓探讨,完全是一种脱离文本的、无病呻吟的、从概念到概念的“宏 论 ?。试录于下: 生 1:要真实,要有爱心;生 2:我思故我在: 生 3:多读文化典籍,让心灵自由飞翔:生 4:注重生活中的每一点快乐。 就这一些已根植于学生口头言表的时令语词,轻飘飘地可以置于任何“讨 论”的场合,“培养”的则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故作姿态和不切实际的媚俗话 语。我想,即令学生不读《归去来兮辞》,他们一样可以“挤讨”出这些东西 来 !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先生解读《伊索寓言》磷有独到视野。如众所周知的狐狸和葡萄的 故事,伊索眼中的狐狸,似乎有中国式的“阿 Q”精神,以葡萄是酸的来自我 安慰 —— 中国人熟知的“精神胜利法”。钱钟书先生则认为,狐狸就是吃到葡 萄了,还要说:“这葡萄是酸的。”并分析到:①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 狸,这句话对他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这句话是自我对“不够理 想”的现实的反思。②假如他是一只很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 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就是狐狸的小聪明了。吃了葡萄,占了便 宜,还怕别人来分享。终以葡萄是“酸的”来搪塞他人之口。 老师的教学恰从这里切入。以“伊索寓言的寓意、钱钟书的解读、我的解读”总领九则寓言的阅读,颇具创意。这里有方法的指引、内容的发掘、解读的提升。同时,指示着解读文本的个性化。 果然,学生的解读确乎不同凡响。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同学们一致赞同先共同解读这则寓言。伊索认为, 这则寓言的主旨在于戒贪。钱钟书说,伊索错了 ! 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 鸡被喂肥,反倒下不了蛋 ) 。 学生说: 生 1:富人一般都是很吝啬的; 生 2:贪心不足蛇吞象,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 3:从老婆子的角度看,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换一个视点呢 ? 生 4:老婆子为什么不科学养鸡呢: 生 5:为什么不多养鸡,让很多鸡都下蛋呢: 生 6:老婆子是一种失败的探索,当此路不通

文档评论(0)

182****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