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数列求和专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数学_数列求和专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例解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2章数列学完基础知识后的一节针对数列求和方法的习题课。 教材中“数列求和”这一节内容,高考要求比较高。其中常见的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除此之外还应掌握有等差和等比数列这两个基本数列出发组合变形构造的新数列的求和方法。因此应深入挖掘教材,让学生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考点,提高能力。 以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安排专题习题课,可以将分散在课本的知识和练习题中的解题方法汇集在一起,将基础知识重新组合,使内容富有新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让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思维,开拓思路,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益。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数列的一般概念,又对等差、等比数列从定义、通项、性质、求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数列求和问题重点学习了通过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在推导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分别用到了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在处理课本习题时,和同学们介绍了分组求和法和裂项相消求和法。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功底, 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主讲、教师点评的授课方式, 内容和方法正处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充分暴露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方法阐释】? 本节课运用市教研室王文清老师提倡的题组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问题是中心,探索是主线。用题组法组织数学复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好办法,是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论教”的较为理想的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见题-想法”是充分利用“问题驱动”的一种教学复习方式;也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即内在需要与被动接受的区别。 题组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技能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一般地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后才能获得;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学习某一知识与方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看得见摸得着。再就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智力自然得到提升。抓准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不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将学生的思路所隐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挖掘出来,深化并完善它。学生“展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几种求和方法的建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充分落实。“变式”环节设计讲具有强关联性的题组进行巩固、强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双基。 【目标定位】?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利用“错位相消法”和“分组法求和”“公式法”等通项化归求和的常用方法,求一些特殊数列的和。 2、通过研究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通过数列的特征来研究数列求和的方法。 3、开拓思路,探索捷径,掌握解题规律,培养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题组法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品质。 2、在题组法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组求和、裂项相消、错位相减求和的方法和形式。能将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上述相应模型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建构几种求和方法模型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数列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和等比数列求和,也和同学们初步介绍了几种数列求和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几个典型例题的探究,复习一下所学的求和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合作交流,讨论展示,互评质疑) 1、教师:请同学们做一下课间上的题目,等会请同学回答怎么做的。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三项和为34,最后三项和为26,且项数为12. 则= . 预设学生情况:第1题中大部分同学能够解出,但采用哪种可能不固定 设计意图:题目设计较简单,考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公式使问题解决简单化。设置简单的题目也是为学生以后解题逐步热身。 2、教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题目 求的值. 预设学生情况: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平方差公式对式子进行转化。故在学生思考后,让他们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变式”环节设计讲具有强关联性的题组进行巩固、强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双基。 数列,,,,…前10项和是 . 变式2: 求,,,…,的和. 3.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等于 . 变式3: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