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性.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性” 张 智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2008 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考察人性, 克服了以前人性论者和哲学家离 开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人性,抽象地理解人性的缺陷,合理地、科学地规定了人 性,形成了以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为核心, 满足人类的全面需求为最终目的和根 本动力,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为表现形态,且具有总体性、层次性、实践 性和具体性的特点的人性观。 【关键字】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人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野,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实践出发,把历 史视为自觉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人 性理论,都因他们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去考察, 因而陷入了对人性的抽象理解。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观点揭示了人的本质。 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 社会的人, 不能孤立于人之外来抽象地谈论社会, 也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来谈论 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反过来说,社会是什么样的,创造这 个社会的人就是什么样的。 人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中, 实 现了人生的价值, 并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和驾驭了客观 必然性,获得了人的全面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揭示了人的个性与共性的 统一、物质和精神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从而在人性问 题上得到具体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解。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人性”分析的出发点——实践 人性、人的本质探讨,从哪里出发, 这是每一个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首要 问题。针对着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感性的对象” ,因而“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 - 1 - 在的、活动的人” 1 的理论缺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作为“感性活动” 、“实 际活动”的实践,意即实践是能为人们的感官所能感知的实际活动。 “我们的出 2 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 认为只有从人的实践出发,而不是从头脑中臆想的 人出发,才能正确阐明人的现实性, 才能在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上克服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现实存在方式, 在客观上它扬弃了人的躯体器官 静止的存在, 因而在主观上也就否定了以人的器官特征来说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 形而上学的看法。马克思说过,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 3 动的性质” 。这一论断极为深刻,它表明一个真理,即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 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不言而喻,人体及其生理机制与其他动物有区别, 人有能说话的口和能思维的脑, 有灵活的手和能直立行走的腿,等等。 在日常生 活中人确可以据此进行自我认同。 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 立命之本。与动物不同, 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 人 的肉体组织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 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 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正如马克思所说: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

文档评论(0)

kxg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