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 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 , 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一途 ; 育士 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 两汉的察举制 ?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 唐以降的科举制 ( 一 ) 乡里选士 ?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 , 第三年则举行大考 , 即所谓“三 年大比” ? ( 二 ) 诸侯贡士 ?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 , 次国二人 , 小国一人。 ?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 ? ( 三 ) 学校贡士 ? 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 大学考试合格者 , 为“造士”向王宫申报 , 选其中俊秀的升送 司马 ,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 一、西周的贡士制度 ? 二、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 得士者昌 , 失士则亡 ? 私门养士 ? 公门养士 ? ( 一 ) 招聘 ? ( 二 ) 举荐 ?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 , 气同相合 , 声比相应” ? ( 三 ) 自荐 ? 毛遂自荐 ?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 , 即着眼于真才实 ? 所谓察举又称荐举,就是“乡选里举”。察举是三公九卿、 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 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 它肇始于汉高祖,视步形成于文帝,定制于武帝,并历经魏 晋南北朝至隋,五百年间生生不息,甚至宋元之际还起过作 用。 ?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 178 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 134 年)冬,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 107 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 ? (二)察举的主要规定 ? 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 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政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 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茂材);诏 举或称特科,有贤良方正或专门人才。 ? ( 三 ) 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 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 的发展。 ?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 1. 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 2. 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 3. 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 (四)察举制的弊端 ? 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 的推荐为前提。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 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 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 1. 以名取人 , 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 ? 2. 世家权门把持选举 , 选非其人 , 察举成为结党营私的工具 ? 由于荐举的权利多出自于地方 , 使得地方官吏网罗党羽 , 培植 私人势力。 ? “举秀才 , 不知书。察孝廉 ,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 高第 良将怯如鸡。”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 ? (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 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 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 ? 1. 设置中正官 ? 2. 品第人物 ? 3. 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 ? (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晋书·刘毅传》 ? 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 、“八损” ? 所谓“三难”: “人物难知” ;“ 爱憎难防”; “情伪难 明” 。 ? 所谓“八损” : 其一 , 大士族通过中正官 , 操纵选士 , 控制视图 , 造成“操人主之威 , 夺天朝之势” , 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 治。 ? 其二 , 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 , 难免弊端百生。 ? 其三 , 中正官不公正 , 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 ? 其四 , 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 , 却没有必要的监督和防弊 措施。 ? 其五 , 中正官所做的品评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