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学习教学学习案例.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落花生》教学案例 本学期我采用的自学辅导法上许地山的《落花生》 ,效 果颇为不错。 我先给学生布置两道思考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 2、你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 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点勾画。读完了有什么想法就举手发言。 大约十分钟后,学生陆续举起了小手,渴望说出自己的读后 感。一个学生说: “我和母亲在山坡上种过花生, 收过花生,知道花生确实是一种很谦虚的植物,像甘薯一样,把果实埋在地里,从不炫耀自己。” 一个学生说“这篇课文讲许地山一家人种花生,吃花生的事。我也经历过,但是从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课文中的那些道理。”我抓住这个话题,提请学生思考:“课文究竞讲了什么道理 ?” 一个学生说: “做人要像花生一样 ,不张扬自己的成功。 ” 一个学生说:“做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没有能力的人。”一个学生说:“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 我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大家归纳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思想灵魂。古人说文章是用来讲道理的。这篇课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一个平常而有趣的故事中, 第 1 页 所以读者都爱看。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现在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好在哪里 ?” 一个同学说:“作者从讲故事出发,把道理自然地引申出来。” 一个学生说:“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都很简单,主要是一家人七嘴八舌议论花生。” 我表扬他: “对, 课文以谈花生的好处为主。 他们怎样谈 ?” 一个学生说:“孩子们从味道、榨油、价钱三方面谈花生好处,都是外在的,而父亲谈的是花生看不见的好处。” 我概括大家的意见说:“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写得少,谈花生写得多,这在写作文时叫详略安排。对突出文章主题的内容详写,对起铺垫作用的内容则略写。同学们在作文时常见的毛病是平均用力,不分主次。关于做人的道理,是作者从花生中引伸出来的,所以作者希望孩子们像花生一样质朴做人。” 最后我对学生说:“托物言志,是一种很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人赞美蜜蜂,有人歌颂梅花,有人礼赞松树,有人歌颂雄鹰。你们喜爱什么 ?谁说来听听 ?” 一个学生说:“我最爱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学生说:“我最爱黄牛,总是默默无闻地拉犁耕地,吃的只是草。” 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奶奶家里的老母鸡,吃的是落地的 第 2 页 饭粒,却不停地下蛋。” 我看到同学们思维如此活跃, 很是高兴, 进一步刺激说: “谁能说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新颖别致的例子 ?” 同学思考片刻,就有人举手。一个学生说:“课文说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说它们爱炫耀果实。我不同意。我喜欢它们,它们不但有用,而且外表漂亮 ! ” 一个学生说:“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又好看又有用。我妈妈不太漂亮,她常去美容院。我也喜欢妈妈。” 一个学生说:“花生长得不好看是天生的,改变不了。”一个学生说:“竞选班长,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深藏不露,让我们怎么投票 ?” 一个学生说:“我爸爸单位搞竞争上岗,我听过他在家里练习演说,也是专讲他有什么能耐的。结果他成功了。” 一个学生说:“跳水队员又漂亮又有用,最让人羡慕。奥运会拿冠军,唱国歌升国旗,全世界都知道。” 一个学生跟着说:“对 ! 我长大了不做小草,要做大树。拿破仑说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深受震动,动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像花生那样的人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这个世界上,在现代社会里,有人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有人像林中的小树那样静立不动,有人像大海那样深沉,有人像山泉那样清明。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 第 3 页 用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同学们静静地听我诉说,会心地点点头。 下课铃响起,我宣布下课。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评论】 教师善于质疑, 让学生多角度、 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轻松自然地学得更深刻。教师变换角度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 教学方法令人佩服。注重挖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强学 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中,不但受到文中情感的感染,而且能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的 快乐。 ( 王晓英 ) 第 4 页

文档评论(0)

158****38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