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忧不惧学习教案苏教版本.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君子不忧不惧》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编号: 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师范读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四、解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 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 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 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 “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 是泛指对一切人, 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 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 ,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 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 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 评析 春秋末年, 天下大乱。 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 对此, 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 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 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 ,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 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 “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 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 “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 ,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 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 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

文档评论(0)

136****945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