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RBCHb )
1相对性f
因为血浆量JT血浓缩t RBC f
严重吐、泄、大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f
原发性-真性RBC增多症:
原因不明以RBCf为主,骨髓增殖性疾病。
(2)继发性 RBCf症(血中红细胞生成素 f ):
生理性f新生儿、高原居民、登山运动员等。
病理性f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肾癌、肝癌、卵巢癌 )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RBCHb )
生理性J
婴幼儿6个月~2岁儿童,生长发育快使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RBC、Hb低10-20%
妊娠中、后期的孕妇 一血浆容量f血稀释
老年人骨髓造血容量 造血功能J
统称为生理性贫血
2、 病理性J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贫血分 3类
(1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缺乏叶酸、VitB12) 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慢性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慢性肾病
(2 )红细胞破坏过多
各种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等
(3 )红细胞丢失过多
各种失血性贫血
形态异常 -9类
(1 )球形细胞
d<6um,厚度>2.9um。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此种细胞占20%以上有意义。
椭圆形细胞
横径短、长径长、横径/长径<0.78。正常人约1%,遗传性椭圆性细胞增多症贫血严重 时可达15 %以上,25~50%才有诊断价值。
(3 )口形细胞
中央浅染区呈扁平裂缝状。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少量见于 DIC及酒精中毒。〉
10%以上。
(4 )靶形细胞
中心深染、状似靶标。 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 Hb病。〉20%以上
(5 )镰形细胞
形如镰刀状。为镰形细胞性贫血( HbS 病)。
(6)泪滴形细胞
泪滴状或手镜状。为骨髓纤维化特点之一。也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贫等。
(7 )红细胞形态不整(裂细胞)
如呈泪滴状、梨形、梭形、棍棒形、新月形等,常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贫 -DIC、血栓
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烧伤等。
(8) RBC缗钱状形成
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使 互相连结。常见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v 100X109/L
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骨髓纤维化
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斑狼疮(SLE)
血小板消耗过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
(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计数〉 4 00 109/L
RBC表面电荷改变,促使癜
RBC表面电荷改变,促使
癜(ITP )、系统性红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 板数值可持续高达 1000X109/L,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可达( 400-500) X109/L。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炎症、急性失血或溶血、大手术后、某些癌症患者。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轻度左移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中度左移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重度左移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0.06-0.10);(0.10-0.25),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0.25
轻度左移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中度左移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重度左移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
(0.06-0.10);
(0.10-0.25),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
0.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粒细
2.退行性左移 -核左移而 WBC总数不增多甚至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 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 ,出现退行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能力低下,病情的严
重程度较重。
核象左移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具有价值。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由于缺乏叶酸及(或) VitB12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减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 治疗后。
在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病程中突然出现核右移 ,提示预后
不良。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分4类:
1) 细胞大小不均
2) 中毒颗粒
3) 空泡形成
4) 核变形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称为中毒性粒细胞。
见于严重急性感染,尤为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慢性感染、 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致的 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中毒性粒细胞出现的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程度一样, 均可反
映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可单独或同时出现)
1) 细胞大小不均:胞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