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仪式文字与村落整合
[摘要]陈述类、称颂类、祈愿类等不同类型的仪式文字在一个村落的仪式语境中相互呼应,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仪式文字通过刻写关于村民同源身份和村落礼俗规范的记忆,促成集体在仪式中的协作行动。社会环境变化,根植于社会生活的仪式文字随之改变,但其保持村落整合的功能依然存在。
[关键词]文字 仪式 记忆 媒介人类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ZD185)阶段性成果
梯村(化名)是广州市区的一个客家村,村民多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从粤东等地迁移来的客家人。在广府文化中心,梯村能基本保留客家人的方言和习俗,持有较强的村落认同感,与其仪式文字密切相关。婚丧、祭祖、宗教聚会等仪式都少不了各种类型的手写和印刷文字。本文把这些在仪式中公开呈现的、与仪式表意和进程密切相关的文字,称之为“仪式文字”。不同类型的仪式文字在一个村落的仪式话语中相互呼应,形成村落文化的一种表达系统,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
一、梯村仪式的文字类型
梯村与拜山(扫墓)、婚丧、过年祭祖等仪式相关的文字形式主要有墓碑刻写文字、对联书写或印刷文字、《白帖式》手抄文字、族谱手写和印刷文字、仪式告示,这些文字形式可分三种类型,即陈述类文字、称颂类文字、祈愿类文字。
陈述类文字记录仪式所涉及人员、物品、位置、时间和程序等客观信息,情感色彩不明显,为后人了解事实所用。仪式中的陈述类文字是最常见的一种,山碑刻写、《白帖式》、族谱、告示中存在大量此类文字。梯村村民把“墓碑”被称之为“山碑”。拜山仪式中的一个环节是给山碑上刻有的文字描红。长年无人看望的山碑文字褪色、模糊,而年年有子孙祭拜的山碑则相对字迹鲜艳、清晰。山碑刻写文字包括祖宗姓名、墓志铭、山坟坐向、立碑后人、立碑时间、边界(后土、来龙)六部分内容。子孙在描红过程中,逐渐熟悉祖宗的姓名、生卒年月等信息。
陈述类文字还能再现仪式情景。如曾主持过葬礼仪式的x叔公在民国卅一年(1942年)手抄的“白帖式”(做白事的范例)中,有一段关于成服仪式的抄录:
成服
孝子就位参神鞠躬跪举哀節哀俯伏兴跪三跪九叩盥洗後位指於上香前跪執事者焚香三香司尊者舉瓶酌酒三奠酒致酒累□降神執事者奠财帛化财宝礼生執酒瓶淋麻衣唱曰今有陽上△△等痛惟故父(母)享壽△十不幸卒于本年本月△日△時在家正(内)寝而终今以孝子礼宣當天成服天耶地耶父耶母耶曷至此耶碎裂肝腸难以堪居祿衣化為麻衣甘旨化為荼毒敢告于天地神位有□之人有服音各各赏服重服在前輕服在後孝子孰仗谢天謝地後位旨於香案前跪三跪九叩礼畢徹馔
“白帖式”中的记录让后人对传统仪式中人物的位置、动作、服饰、事件程序有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便于仿效。
称颂类文字在仪式中表达对主人公或祖先、宗族的褒扬和赞颂,饱含个人或集体情感。此类文字在重建祠堂时设置的祠堂对联以及逝者祭文中可见。
祈愿类文字是仪式中人们向祖宗、神灵表达心愿和祈祷降福的一种沟通方式。对联是梯村重要仪式中最典型的一种祈愿文字。在结婚、丧葬、过年等重要时刻,梯村客家人都会请人手书或购买印刷对联。
二、仪式文字与村民记忆
1.同源身份的记忆
仪式文字所承载的同源身份的记忆,其“同源”包括共同地域和共同祖宗。梯村徐氏祠堂木质神主牌位两侧刻有对联“祖德源渊恩承蕉岭,宗枝繁懋胤结旺岗”,说明此处徐氏从蕉岭迁移至梯村旺岗一地,蕉岭成为此处徐氏村民的地域源头。过年拜祠堂、丧事入祠堂、结婚到祠堂贴对联等仪式活动中,村民每一次进入祠堂,看到此联,便对姓氏源头加深一层记忆。《徐氏族谱》也有关于地理源头的记录:“蕉岭开基一派,既十余代矣。”族谱虽不在具体仪式中出现,但却与山碑、堂联文字相呼应,对仪式起着指导性作用。不同类型仪式文字统保持一致,让村民对此地域源头深信不疑。共同地域源头的认可成为共同文化认可的基础,梯村徐氏与蕉岭客家人在文化習俗上保持诸多一致。如拜山习俗,梯村客家人多重阳拜山,而梯村徐氏却不同,选择清明拜山,与蕉岭徐氏拜山时节相同,每年总有部分徐氏村民到蕉岭参加祭祖,拜山行动成为对文字记忆的实践,宗亲之间的联系由文字转为行为层面。
失去生活联系的宗族支系通过共通的仪式维持关系,仪式文字成为凭据性的联结纽带。祖先的范围广泛,按其与村民生活的联系来分,可分“远祖”与“近祖”两类。山碑的刻写文字记录的为“近祖”,“近祖”与村民有较直接的血缘关系,通过每年的拜山仪式,子孙在祭拜近祖同时,巩固彼此联系,强化同宗同房的身份认同。祠堂神主牌位刻写文字或祖像名称明确的则是“远祖”名讳。“远祖”与村民之间联系模糊,只有靠族谱手写和印刷文字记载的故事和世系排列将其与近祖联系。“近祖”追求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