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变迁.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变迁 摘 要:中国婚姻法律制度自原始社会时出现雏形,历经夏商,至西周时期发展成为一套有着严格礼法依据的制度。自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基本遵循这一婚姻法律制度。清末沈家本主持修律,开启了中国婚姻法律制度的近代化之门。1931年5月《中华民国民法典》的施行,标志着始于清朝末年的中国婚姻法律制度近代化得以初步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成为立法工作的重心,我国婚姻法律制度迈向人类社会文明前列。 关键词:婚姻法律制度;对偶婚;三书六礼;清末修律 中图分类号:D91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1-0093-03 众所周知,关于婚姻最形象的比喻乃是围城之困。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又拼命想挤进来。还有一种说法,说婚姻是爱情的圣殿,因为上帝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又禁不住诱惑偷吃了禁果,产生了思想,懂得了男欢女爱,而这份欢爱最适合的栖身之所就是婚姻。为什么婚姻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自人类社会产生时就孕育生长,并延续至今呢?历代统治阶层,皆将婚姻制度的立法作为巩固统治的基础,又是为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又经历了何种变迁?而这种变迁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背景?追本溯源,先从婚姻制度的起源说起。 一、人類婚姻制度源起的猜想 远古人类生存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的使用还处在选石头砸石头磨石头的低级阶段,平均寿命也只有三、四十岁。对面严酷的生存条件,人类想要种族延续不至灭绝,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不断扩充种群数量,而实现数量不断增长的手段,就是生育。可能最初的生育,不过是人类动物性的表现——性冲动的后果,生出的小原始人也只是性行为的副产品。慢慢的,人类就发现,小原始人的不断出生成长对于整个部落意味着什么:劳动力增加,生产者增加,在对外的狩猎、战争中,战士增加,部落变得更强大,生存变得更有保障。自此,人类生育后代不再只是性行为的副产品,变成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甚至繁衍后代的目的性高过了人类追求性满足的动物性。人类为延续种群而生育后代,应该是“婚姻”的雏形。 二、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婚姻制度渐趋成型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原始社会人类婚姻的形态,只能通过对原始部落遗址、墓葬的考古发掘,上古传说以及古代文献中所涉及的只言片语来加以推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原始社会的男女生育关系,并非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婚姻。原始社会经历了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化过程,许多原始部落墓葬都清晰地反映出这一转变。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血亲婚配 在旧石器时代,墓葬多为合葬墓,不分男女老幼均葬于一处,仅用排列顺序来反映死者的尊卑长幼有别。通过这种墓葬形式可以判断,原始部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人与人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缺乏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及血亲婚配禁忌,部落内部男女间杂交群居。古代文献的记载亦与此相印证,如《列子·汤问》中描述:“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我国苗、瑶、景颇等民族关于起源的传说,均为兄妹成婚,繁衍后代。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早期人类社会以族内通婚,血亲婚配为主。 (二)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族外婚 至新石器时代,墓葬形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为例,墓葬“多为男女分区单身葬和男女分性别合葬,反映氏族内部的男女不具有性关系。男女不能成对合葬,表明性伴侣的不确定,故只能与同性合葬。尤其是发现女性陪葬比男性丰富,并厚葬幼女。在另一类型的多人合葬中,有一女性为一次葬,其他男子均为迁移而来的二次葬,应为以男子附葬女子,反映了女性在氏族内部的地位高于男性。”[1]《商君书·开塞》中记载的“天地开而民生之,当此之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正是这一时期婚姻家庭关系的写照。所以,在仰韶文化期(约公元前4800—前3600),我国的婚姻形式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外婚。 (三)父系氏族时期一夫一妻制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不管是日常的种植、狩猎还是部族间的征战,具有先天体力优势的男性,逐渐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我国两河流域的部落进入了父系氏族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中,“男女分性别合葬的形式已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单葬和男女成对合葬。甘肃临夏齐家文化遗址发掘十余座成年男女合葬墓,男子居右,仰卧直肢,女子居左,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象征其处于屈从依附的地位,并以男子为核心有了较为固定的性伴侣,说明父权制家庭正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婚姻过渡。……反映了男性在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母系氏族制被父系氏族制取代。”[1] 三、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婚姻法律制度确立 汉代谯周《古史考》载:“上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