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建构与当代学院文化建设.docxVIP

“新国学”建构与当代学院文化建设.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国学”建构与当代学院文化建设 内容提要 对中国现当代文化发生、发展的认识,一旦离开了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主体境遇感受,离开了中西文化整体比较中的精神主体建构和创造,中国现当代文化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就会发生“主体”的位移,其表现为“主体”向在自身“结构”中显示其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偏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外观形式上依附于中国现代文化分裂的历史形式,其更深刻的根源,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化以及中国现当代学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严重不足。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化 主体位移 学院文化建设 时至今日,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主要立足于学院文化的建设,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化不断进行的阐释更是从发展学院文化的中国学术出发的。我认为,王富仁的《“新国学”论纲》的一个主要之点即着眼于当代学院文化的建设,针对的是中国学院知识分子的学术观念存在的缺陷,以及由此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正常发展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我准备从对“新国学”理解出发,谈谈《“新国学”论纲》对当代学院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一 “新国学”是通过对“五四”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化的重新认识建构起来的。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文化都是适应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文化与社会之间在整体上是统一的,体现的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但是,中国现代文化与“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的“毛皮”关系。毛泽东青年时代直接受到“五四”新文化倡导运动的影响,他把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概括为“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这个概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是十分精确的。“五四”新文化倡导者对此显然有更深刻的体验,他们明确认识到中国社会较之1840年前的状况在整体上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枪,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此外如既许信仰自由,却又特别尊孔;既自命‘胜朝遗老’,却又在民国拿钱;既说是应该革新,却又主张复古;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各自相矛盾。”“这许多事物挤在一处,正如我辈约了燧人氏以前的古人,拼开饭店一般,即使竭力调合,也只能煮个半熟。”sup①/sup鲁迅1919年的这一观察和认识,起码可以说明如下几点:一、1840年中国国门打开以后,西方事物和西方话语是通过中国文化并不认同的方式强行置入中国社会的,肢解了中国固有社会生活方式,这固然是民族“被动挨打”境遇的结果,但却反映出中国固有价值观念已经不可能维系变化了的整个社会生活,同时,夹杂于中国社会生活中的这些西方事物和西方话语又不可能使中国固有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化。二、这就是说,中国社会既不可能延续固有文化模式存在下去,也不可能通过“全盘西化”沦为西方社会的附庸,现实社会生活中羼杂着的中西事物和中西话语具有彼此无法相融、无法取代的性质和特征,而这些脱离其文化结构“整体”而以“部分”呈现的中西话语,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中间又不可能引起中西文化的整体观照和比较,这带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失衡和信仰危机,鲁迅针对这一现象说:“要想进步,要想太平,总得连根的拔去了‘二重思想’。因为世界虽然不小,但彷徨的人种,是终竟寻不出位置的。”sup②/sup显然,改变这种“二重思想”,有赖于“五四”中西文化整体比较中的中国现代文化创造。 更主要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在整体上是互为隔绝的,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依照各自的结构逻辑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各自独立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化的发展不存在彼此之间的影响而产生的困境;中国现代文化则是在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产生的,甚至可以说,离开了中西文化碰撞和影响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化发生的可能,但前述脱离其文化结构“整体”而以“部分”呈现的中西话语充塞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中,带来中国现当代文化发生和发展的特殊艰难性,时至今日更是通过中国学术表现出来的,体现在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认识上,反映了离开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中西话语的影响带来的我们认识上的混乱。如果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整体上既不是为“发展”也不是为“颠覆”中国现当代文化而存在的,在整体上与中国现当代文化根本不同,那么,怎样看待中国现当代文化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就不能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就此而言,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首先,应该看到,中国现代文化并非是在1840年后的中西文化碰撞中自然萌生的,其发生过程更体现了新文化倡导者在中西文化整体比较中的主体精神作用,他们与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在直面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