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近30年学术思想概论.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再复近30年学术思想概论 摘 要:综观刘再复30年的学术历程,前半段扮演着一代文学的启蒙者的角色,后半段则悄然隐退社会中心,成为一个独立不移的“学术中人”。刘再复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想,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该时代的文化诉求和文化走向,对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学术中人”不是“学界中人”,其标志是研究主体始终处于一种“学术状态”。所谓“学术状态”即学术研究完全超越功名利禄和“稻粮谋”等现实层面的目的,“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将之视为内在心灵和个体生命的需求,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原则,以创造思想、发扬真理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刘再复;启蒙者;学术中人;学术状态;创造思想;发扬真理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1-0065-06 《南方周刊》第20期有一篇采访李泽厚的文章,其标题是《时代和它的李泽厚》,谈这位曾独领风骚的“青年导师”对时代的影响,并用一言以概之:“在80年代,邓丽君是爱情的启蒙老师,李泽厚是思想的启蒙老师”。事实上,与李泽厚齐名的刘再复也影响了那个时代,如果说李泽厚是“思想的启蒙老师”,那么刘再复则是“文学的启蒙老师”。韩毓海在《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一文中说:“刘再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影响重大的学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再复为使中国八十年代绝大部分的知识青年成为‘文学青年’作出了重大贡献。那时他有一本书叫《性格组合论》,是专门研究‘文学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响巨大。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晓明教授对此有一句名言:‘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连一个青年工人的书架上也摆放着一本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以显示自己在研究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学、诗歌为什么会产生这么重大的作用呢?原因很多,但不能说和刘再复没有一点关系。具体说,除了他的那本书之外,起码还跟刘再复的一篇重要文章有关系,这篇文章叫《论文学的主体性》。”①事实上,刘再复在八十年代,除了发表《论文学的主体性》外,还发表了《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思维方式与开放性眼光》、《文艺批评的危机与生机》等系列论文,《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后来还发展成系统性理论著作《性格组合论》出版。系列论文的“集束式”发表,对死水微澜、沉滞不前、缺乏生气的八十年代文坛产生了一种摧枯拉朽式的革命性作用,其中,尤以《论文学的主体性》和《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影响最为重大,发表之后,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广泛而持久的论争,产生震聋发聩的社会反响。这种学术领域的论争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之广泛、参与人数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久,是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间所没有的。刘再复之后,当代文艺理论界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具有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文艺论争思潮。 《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在1984年第3期《文学评论》发表后,旋即引发争论,朱立元、周来祥等一批知名学者参与到讨论中去。《文学评论》在该年度的第6期就发表了《关于“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的争鸣》的来稿综述。随后《文艺争鸣》、《作品与争鸣》、《飞天》、《青年评论家》等杂志皆刊登争鸣或综述类论文。较之“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论文学的主体性”产生的社会反响更为热烈,争论更为持久,参与的学者更多。陈涌、陆梅林、董学文、敏泽、程代熙、郑伯农、姚雪垠、李准、王春元、杨春时、程麻、何西来、杜书瀛、陈辽、徐俊西、林兴宅、孙绍振、董学文、蒋茂礼、袁盛辉等一批知名学者或作家都卷入论争,或基本支持刘再复的观点,或部分支持,或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将之定义为“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刘再复的“主体论”,无论是褒是贬,是支持还是反对,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还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立场,都表明它牵涉到了80年代思想和文学的焦点,触动了时代最敏感的神经,抓住了人们最感兴趣的兴奋点,引发了人们对思想领域中公共话题的讨论。从此点来说,刘再复功不可没。 自“文学主体论”和“性格组合论”诞生伊始,就不乏有学者指出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譬如认为刘再复的“主体论”等于胡风的“主观论”;譬如认为“主体论”无限夸大主体的能动性;譬如认为“性格组合论”不适用于现代主义文学;譬如认为“文学主体论”和“性格组合论”缺乏西方现代主义价值尺度的参照,忽略对人性局限的反思……。但是,评价任何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它产生的特定语境和背景下去考量,不可脱离问题的生产语境而作孤立的判断。正如刘再复在一篇名为《回望八十年代》的访谈录中所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离开语境就没有太大的意思。但如果放在中国‘姓社或姓资’的改革大争论语境中,那他的意义就非同小可。”②所以,要科学评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