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变式教学在中考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docVIP

浅谈变式教学在中考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变式教学在中考数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 云和县梅源实验学校 杨勇 摘 要:面对一年一度的中考,广大教师想尽办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易懂、乐学。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中考复习中变式教学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数学课堂 中考复习 变式教学 设计问题 著名的数学 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在中考复习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典型问题,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就能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并能深入挖掘出其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其丰富的内涵。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双基”,领会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仅仅依靠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复习“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包含两层含义:(1)分式的分子为零;(2)分母不为零。因此,如果仅有“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零”,此类简单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对“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是很不清晰的,考虑“分母不为零” 意识还不会很强。但如果通过以下的变式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 变形1: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 变形2: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 变形3: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 通过以上的变式,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3)(2) (3) (2) (1) (4) 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SSS”方法的运用,就可以采用一下变式教学的设计形式: (1)如图(1),△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和BC的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2)如图(2),AB=AD,CB=CD,△ABC与△ADC全等吗? (3)如图(3),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 (4)如图(4),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 这样的变式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初中数学的复习有着普遍的意义。 三、拓展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或习题之中,教学中如果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例如下面这个数学问题: 如图(一)在?ABC中,?B=?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cm,DE=5cm,DF=3 cm,求(1)S?ABC。(2)AB上的高。 上题通过连接AD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ABC=40 cm2 ;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DF、CH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二)在?ABC中,?B=?C,点D是边BC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E、F、H,求证:CH=DE+DF 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三)在等边?ABC中,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PD?AB于D,PE?BC于E,PF?AC于F,求证PD+PE+PF是一个定值。 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又例如绍兴市2010年数学中考卷23题

文档评论(0)

mmmt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