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观与中国近代革命道路的选择.docxVIP

知行观与中国近代革命道路的选择.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行观与中国近代革命道路的选择 摘 要: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面临严峻的社会现实,传统知行观已经满足不了当时救国救民的时代主题,必须改弦更张,进行转向。经过近代以来各个阶级思想家的努力,给“知”与“行”赋予了新的内涵,使知行观越来越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知行观为革命道路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知行观; 作者简介: 金玉涵(1986-)吉林省吉林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姜婷婷(1985-)吉林省东丰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193-02 从中国古代开始,对于知行观的认识就成为众多哲人无法逃避的主题。近代以来,知行观经过维新人士、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重新阐释及改造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成为革命道路上一把锋利的思想武器。 一、中国哲学史上有关知行观的争论 (一)知行观问题发轫 知行作为一对范畴最早是出现在《左传· 昭公十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古文尚书》中也有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表述,知行观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哲学家做了自己的阐述。各哲学家论争的焦点主要在知行孰先孰后,知行孰轻孰重,知行孰易孰难等问题。 (二)知行先后 1、知先行后 孟子的“不虑而知”。孟子认为人有先验的知识存于心中。”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知是先验的,求知依靠心的思维作用,知先天存在于人心之中。程颐的“知在行先”。程颐说:“须是知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二程全书·遗书》卷三)必须是先有认识,有了认识,才可在其指导下来行。知是行的根本,有了深入透彻的认识,则行自然随之而至。朱熹的“知先行后”。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他说:“为学先要知得分晓”。(同上)只要知的明白无误,行的自然正确无疑。 2、行先知后 荀子的“知与可知”。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人的知识来源于客观,即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王夫之的“知行相资”。王夫之认为行在前知在后。他引《尚书·说命》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又引孔子的“仁者先难而后获。”他在《尚书引义》中说:“艰者必先也,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 3、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知行不能分离。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事的两个方面,切实执行的方面就是行,觉悟理解的方面就是知,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查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三)知行轻重 1、知重行轻 孔子的“生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论语·季氏》)最高境界的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经验的。老子的知妨碍行。老子完全摈除行的必要,认为其对知无所裨益,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四十七章)” 2、行重知轻 荀子注重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学至行之而已矣。”(《荀子·儒效》)行是知的目的,行重于知。朱熹以行为重。“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然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二)王夫之认为行重于知。他说:“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尚书引义》)行是知的目的,行能体现知的效果。 (四)知行难易 《左传· 昭公十年》中“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与《古文尚书》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是“知易行难”的最初表述。朱熹发扬了“知易行难”之论,他说:“虽要致知,然不可恃,《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朱子语类》卷十三)朱熹认为知较行更为容易,而行需要长期不断的践履方有成效。程颐认为,行难知亦难。他说:“非惟行难,知亦难也。《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此固是也,然知之亦自艰。比如人欲往京城,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自古非无美材能力行者,然鲜能明道,以此见知之亦难也。”(《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