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与文学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意识与文学思考 本文 一研究初唐文学,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初唐 一直沉浸在浓郁的历史意识中。从修史过程中的参与,读史、论史中 的影响,到历史意识的滋生和强化,无一不与文人密切相关,历史意 识与文学意识就这样悄然走到了一起。初唐的修史分为修“国史”和 修前代史,在所修的前代史书中,仅列进清人所谓“正史”《二十四 史》的就有“六书”、“二史”共八部史书,占全部正史的三分之一, 也占了唐前十五史的一半以上。但更引人关注的不是这些,而是参与 修史之人。据《唐会要》卷六十三、六十四统计,从高祖起、迄睿宗 止,时间约近百年,参与修史者就多达 67 人,帝王后妃尚不在内①。 这 67 人中,有 48 人在《全唐诗》和《全唐文》存录下了作品。另外, 据新、旧《唐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等 考察,其中绝大多数的人原本是有文集的,文集规模还相当可观,在 10 卷以上的有陈叔达、令狐德棻、颜师古、孔绍安、萧德言、魏徵、 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来济、刘子翼、李义府、薛元超、 上官仪、崔行功、李安期、于志宁、李敬玄、徐彦伯、崔融、徐坚等, 有的多达 60 卷以上(如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崔行功、崔融等), 更多的甚至超过了 80 卷(如《许敬宗文集》)!煌煌巨著,熠熠生辉, 其中不乏像魏徵、李百药、上官仪、崔融这样一些在文学史要专门写 到的名家。相关史传中也一再称道这些人的文学才能,说他们“好属 文”、“能诗文”、“善文”、“善文词”、“解属文”、“善属 文”、“善缀文”、“有文词”、“能诗”、“工诗”、“工五言”、 “以文藻知名”、“文辞雅美”、“以诗酒自适,尤长五言”、“以 文翰见称”“、文学宏奥”,等等。虽然从史家的角度来看,这些并 不值得称道,其所修史书也因此备受诟病,批评者说初唐“史官多是 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 实。”(《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专尚虚辞”,“作者 皆当代词人,远弃史、班,近宗徐、庾。夫以饰彼轻薄之句,而编为 史籍之文,无异加粉黛于壮夫,服绮纨于高士者矣”(《史通通释》 卷四《论赞》)等,都颇中肯綮,但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种史学家具 备文学家的素养、文学家具备史学家的知识背景的情况却又成就了文 学的特殊意义,从此处正可以看出初唐历史与文学互动与渗透的最为 微妙的动态关系。读史和论史也是同样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它涉及 的人群更为庞大,更为广泛。初唐人笃好历史的热情是前所未有的, 上至君主大臣,下至文人学士,读史、论史蔚成风气,特别是在太宗、 高宗时期,差不多已经成了当时人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比如王绩曾向陈叔达借读《隋纪》②,唐太宗曾将荀悦所撰 的《汉纪》赐给李大亮,李纲曾读《后汉书》,颜师古注《汉书》, 章怀太子李贤招集学者注《后汉书》,李善撰《汉书辩惑》,郝处俊 尤嗜《汉书》,徐坚曾受命“删改《唐史》”,王勃九岁读颜师古注 《汉书》,作《指瑕》以摘其失。 1 此类甚多,不胜枚举。除了读史、 注史,还有评史、论史。王绩、陈叔达书信往来讨论史书的问题,卢 照邻、王勃有《三国论》,宋之问有《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等。 唐太宗对历史的兴趣可谓前无古人,对历史的熟稔水准足以令人惊叹。 在《修晋书诏》中,他曾对前代所存十八家《晋书》一一点评,这些 评论虽然未必尽善,但绝非悬空虚拟,是真正读过之人才说得出的。 翻检唐代文献,评史、论史的场景随时可见,皇帝论史,大臣论史, 朝堂上论史,宴饮时论史,君臣之间论史,臣僚之间论史,帝王训诫 皇子皇孙时论史,连后宫中嫔妃也常常以史为说①。修史、读史、论 史的结果,是初唐历史意识的滋长和强化,在初唐人心目中,史的地 位神圣而不可动摇。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历史意识对当时人的影响: 一件是关于唐太宗的,太宗想看当朝起居注里怎么写自己,不敢直说, 只好打着“用知得失”的幌子向史臣求情。另一件是关于张说的,张 说在张易之、张昌宗威逼利诱下,差一点作了伪证诬陷魏元忠,幸得 宋璟、张廷圭、刘知几等人劝诫提醒,才不至铸成大错。多年后张说 已为玄宗宰相,见史臣实录,欲“删消数字”而不可得。 23 两件事情 中的主角,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宰相,刘知几等人竟能以“无污青史” 这样的理由劝止了张说的同流合污,而张说竟然以一次并无实际行动 的犹豫而永远带上了历史的污点;唐太宗更是以九五之尊,三番五次, 口吻几近哀求。这一切所为何来?如果不是看重史的褒贬,作为帝王 和宰相的太宗和张说还会不会如此紧张不安?如果不是强烈的历史意 识深入人心,还会不会在意史官的记录?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由此不 难推想,在如此浓郁而强烈的历史意识下,初唐文学想不受历史的影 响,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二历史意识无声地浸染着初唐文学。首先是

文档评论(0)

fengnai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