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识“蜀学” 解说:程世高 1 、 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蜀学”是一个宽泛的文 化概念, 其含义是指四川地区的学术,重点在文、 史、哲,其核心是思想、理论。 2 、西华师范大学龙显昭教授:“蜀学”就其原始含 义是指经学,其研究重点除了胡先生所提到的文、 史、哲外,还应包括儒、佛、道。 3 、西华大学迟乃鹏教授:“蜀学” 是蜀人所留的 著作。 4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桃坊:关于“蜀学”, 可以定义,但定义还不完善,还有待于开展深入的 研究,进一步完善关于蜀学的界定。 —— 四川省首届蜀学研讨会 蜀学的涵义 : ? “ 蜀学之盛 , 冠天下而垂无穷者 , 其具有三 : 一 曰文翁之石室 , 二曰高公之礼殿 , 三曰石壁之 九经。 —— 吕陶《府学经史阁落成记》 ? “ 学官二人 , 皆朝廷遴选 ; 弟子员至四百人 , 他 学者亦数百人。 —— 《建炎杂记》 “ 蜀中学校” ① “ 蜀学 , 郡国之学 , 最盛于成都” -- 《朝野杂记》 ② “ 蜀本无学士 , 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 , 还教吏民 , 于是蜀学比于齐鲁。 -- 《三国志》 官学 蜀中儒学经学 “ 蜀中学术” ① “ 宋编修既言蜀帅权重 , 而又欲蜀学得拟贤关。” —— 魏了翁《跋宋常垂德之送行诗后序》 ② “ 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 《汉书 · 文 翁传》 蜀地学人、川籍官员 蜀地赴京师的学者 “ 蜀中学人” 蜀地 某方面 的学术名人 ? “ 蜀僧昙简以文词振林下 , 由是东南学者翁然师之。育 王观禅师才辩 , 继其学。弟子熙公复继之 …… 欲以蜀 学广其徒。” —— 袁桷《仰山熙禅师真赞》 (文学) ? “ 绍定辛卯 , 蜀破” , 成都大慈寺主游东南 , 传门人 , “ 天童师其一也” , 至大元年圆寂 , 铭曰“ 蜀学简易 , 师承其风” 。 —— 袁桷在《天童日禅师塔铭》 (佛 学) ? “ 夫蜀学有扬雄 , 文有相如 , 治有文翁、诸葛 , 下追唐 宋 , 群儒迭兴。” —— 揭溪斯《彭州学记》 (哲学、 经学) ? “ 蜀虽僻远 , 而画手独多于四方 , 李方叔载德隅斋画而 蜀笔居半 …… 蜀学其盛矣哉。” —— 汪砢玉 (画学) 蜀学的要素 : 蜀学 学校 学术 学人 蜀学的发展 : 一、先秦时期 : “ 蜀学” 的溯源与酝酿 ; 二、两汉三国 : 蜀学形成和发展。 三、唐宋时期 : 古代蜀学繁荣鼎盛 , 其中以宋代 为最盛。 四、明朝中后期至清前期 : 巴蜀文化发展的低谷 , 但自明中后期开始 , 蜀学进人了逐步恢复和发 展。 五、维新变法时期 : 包括尊经书院、维新变法和 传统蜀学在近代社会的变化。 六、“ 五四” 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 : 主要是新 文化的传播、蜀学与全国各地现代学术文比的 交融发展。 七、新中国时期 : 蜀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变化和 新资料、新研究成果、新的社会功能等。 宋代蜀学 狭义上:是指北宋以 “三苏” 为代表的蜀学 广义上:两宋时期包括“三苏”、 周程 及其在 蜀后学 张栻、魏了翁 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 贯通“三教”而以宋代新蜀学为主的四川地 区的学术。 “ 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 “ 周程” 周敦颐 程颐 程颢 “ 张魏” 张栻 魏了翁 南 轩 学 派 鹤 山 学 派 蜀学贡献者: 1 、四川地区出生 , 学术形成或传播于 蜀的 , 以陈传、乐安为代表; 2 、出生于四川 , 而就学于非四川籍的 学者如孙复、石介、范仲淹等 , 并引其 学入蜀者以李缘、何群、何涉为代表; 3 、非四川籍 , 然其学术传播于蜀地的 , 以周敦颐、程颐、朱熹为代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养老院门卫管理制度.pdf VIP
-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pdf VIP
-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pptx VIP
- 2024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VIP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第六章 市场调查与营销策略.pptx
- 建筑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实施细则hg.doc VIP
- 环境材料概论 课件全套 第1--9章 绪论、吸附材料 ---环境材料的绿色设计.pptx
- 中职英语英语教学计划.docx VIP
- HGT2226-2019普通工业沉淀碳酸钙.pdf VIP
- 3肖仰华-大规模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