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说课设计 设计: 安吉县递铺镇凤凰山小学 游敏霞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例1:为什么要有计量单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学习内容。 例1:为什么要有计量单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厘米的认识例 1.厘米的认识 例2:建立厘米的表象的表象 例3 例3是用厘米作判断、用厘米作度量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例4:米的认识 例4:米的认识 2. 2. 米的认识 例5:米和厘米的进率 例5:米和厘米的进率 例6:认识线段 例6:认识线段 3. 3. 线段的认识 例7: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例7: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4.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例8 4.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 例8 教材中的例题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这一课时内容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自己的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数学思想的渗透;回顾和反思环节则是培养孩子合情的推理能力,通过推理检验答案的合理性。但是本课时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积累缺乏,特别是对身边的事物观察不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所以很多孩子凭空猜测的现象一定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课前还要布置一些实践的作业,促使他们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基于这样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为标准,充分地应用想象、猜测、推理、对比等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较长单位与较短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说教与学的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最为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体验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用处。 说教学过程 《长度单位》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本节课的安排是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实际运用的能力。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课外调查,感悟厘米和米,引出问题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安排学生做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测量了自己的身高、自己一步的长度,还测量了身边一些熟悉物品的长度,如手掌的宽度、黑板的长度等,在第一个环节就把测量的结果展示,然后我提出谁能比划1厘米有多长和1米有多长的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旧知,又能了解孩子的学情,更为后面的新知估测做了铺垫。由此引出新知:没有了测量工具,你会用估测的方法直接判断身边事物的长度吗?(板书课题)问题驱动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急于想试一试,假如没有测量工具我能够估测出身边事物的长度吗?这一问题具有极大地挑战性。 生活取材,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的问题,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情景,把教学过程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教学活动。 2、学生讨论,展示方法 此环节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旨在把一个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同时在讨论、交流、倾听等过程中既分享了同伴的数学方法,又锻炼了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生方法预设可能有以下三种。 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

文档评论(0)

mmmt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