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首饰设计与加工工艺 珐琅工艺流派与风格 唐朝首开珐琅工艺启蒙.docx

传统首饰设计与加工工艺 珐琅工艺流派与风格 唐朝首开珐琅工艺启蒙.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部职业教育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Gems and Jade Ident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教育部职业教育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 Gems and Jade Ident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唐朝首开珐琅工艺启蒙 珐琅器的制作,最早是从阿拉伯传入我国的。珐琅器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 珐琅釉料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用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为乳化剂,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冷却后,再经过细磨制成珐琅粉。珐琅属硅酸盐类物质,烧结温度在800摄氏度至1000摄氏度。 ■唐代掐丝团花金杯 其实“珐琅”两字,源自外来语"佛郎”,也就是'拂菻”, 拂菻是隋唐时西域大秦国的名称。在古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有一种搪瓷嵌釉,称之为拂菻嵌,后简化为拂菻。 由此推断,说明隋唐时就有珐琅了。事实也是这样,当时古罗马掐丝珐琅工艺多半用于十字架、圣体盒、圣餐杯等宗教礼器上的小型皇室徽识,也有被基督教圣徒以及个人用作装饰品。 ■越王勾践剑 勾践 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因为是大禹的后代,所以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 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人传诵的“卧薪尝胆”。勾践发愤图强,终使越国成为强国。 这些器物由传教士和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被称为“佛菻嵌”,也有按波斯文称为“大食窑”。明代《格古要论》提到的"大食窑、鬼国窑、佛郎嵌", 就是指唐代的掐丝珐琅。 其实,掐丝和珐琅工艺在我国出现得很早,掐丝工艺战国已有,汉代墓中有一件工艺精湛的圆雕、镶嵌、拉丝、缀珠为一体的饰品"累丝 镶嵌金羊”,在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广州郊区东汉前期墓,以及魏晋南北朝墓葬,都发现有掐丝缀珠的饰件。因此,掐丝缀珠工艺在我国非常古老,流传已久。 至于珐琅工艺,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剑柄上已嵌有珐琅釉料,满城汉墓中的铜壶上也饰有珐琅。 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珐琅工艺一直未形成规模,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丝绸之路的畅通,我国吸收了西域古国粟特、萨珊金银钿作工艺,使金银器发展积累的巨大能量得以爆发。 ■唐代鎏金铜锁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它吸取了我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日本正仓院有一件我国唐代的铜镜,镜背饰有各色珐琅银片金丝花瓣,称为银胎金掐丝珐琅镜。该镜正面光素闪亮,背面隐起六出莲瓣花纹。 莲瓣由外及里,大小3层,中心处凸起花蕊式圆钮。花瓣周边轮廓线采取掐丝起线的方法,并以金丝掐成花瓣筋脉,内填黄、绿、紫3种色釉。釉面光亮,略显凝滞,似未作抛光处理。色较浓重,只是颜色不甚纯正,颇似唐三彩陶器上的低温铅釉效果。 不过,这件银胎掐丝珐琅镜纯是烧瓷术与我国掐焊丝艺术品相结合,以低温釉料代替了镶嵌宝石之类,产生的一种新型艺术品。 银胎金掐丝珐琅镜因为是银胎,不需要大面积施釉覆盖美化,又因为是极规格的金掐丝,不用打磨,也不能打磨,更谈不上鎏、 镀金;既然称为镜,那必然又要经过一次窑的焙烧,保留了釉质烧后的天然光亮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件银胎金掐丝珐琅镜确是一件稀世珍贵的艺术品,但它还不能说就是掐丝珐琅艺术品,而是”嵌丝描绘珐琅”或叫”银胎金丝画珐琅”以及"有丝珐琅”。 这种“嵌丝描绘珐琅”尤其更不能与“原始烧瓷时期”的“嵌丝外镶珐琅”或外镶珐琅等同视之,它们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 鉴于此,说我国掐丝珐琅"启蒙”于唐代较为确切。 唐代以后,珐琅烧蓝工艺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应用于饰品方面,成为后来以"银蓝釉”为主的烧蓝工艺。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在铜、银胎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瓷胎,制作工艺既利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也结合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创造了一种以蓝为主的风格,最终形成闻名于世的“景泰蓝”珐琅彩工艺。 从出土的唐代立马的工艺角度看,唐代的珐琅蓝釉工艺相对要原始一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色釉虽然也有大蓝、 大黄、深绿以及复色的绛紫,但紧密度不够,表面都出现气孔和开片。 ■唐三彩兽头驼包骆驼 二是工序不同,后世成熟的珐琅工艺要经过清洗、烘干,在纹饰上敷点釉料,将胎体一起入炉烧制、打磨、抛光等工序。 其工艺十分繁复,首先将石英、长石等原料,加入纯碱、硼砂等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乳浊剂,再加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