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的古桥与传说(二)
figure class=image figcaption 美丽的十七孔桥 /figcaption /figure figure class=image figcaption 桥上精致的小亭 /figcaption /figure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坐落于北京西郊,占地290公顷,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称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庆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60岁大寿而修建的。这是一座兼具“宫”与“苑”双重功能的皇家园林,园内以瓮山(万寿山)和西湖(昆明湖)为核心景区,依山水之势又修建了寺庙、楼阁、殿堂、长桥、长堤、长廊等高低不同的建筑物。这些金碧辉煌、气势宏大的皇家建筑群与自然风光完美的结合,成就了这座极具中国特色的古典山水园林。清漪园建好后,乾隆帝常来此处欣赏风景,休闲放松。据《乾隆帝起居注》记载,自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的49年中,乾隆帝曾临幸万寿山多达80次,其后的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也都多次临幸清漪园。
figure class=image figcaption 可以供游客小憩亭阁桥 /figcaption /figure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带着后妃逃往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联军入侵北京后大肆强掠财物、焚烧房屋,就连地处西郊的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等几座皇家园林也被联军焚毁,除了一些铜亭、石砌建筑外,木制结构的建筑全被烧成一片废墟。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提出要重建清漪园,醇亲王(奕譞)为了让慈禧早日归政于光绪帝,不惜从海军经费中拨出巨款为慈禧重修这座皇家园林。光绪十四年(1888年)还在建设中的清漪园改称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经过多年的营建,颐和园成为归权后的慈禧太后的主要办公、休养、娱乐的地点。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座规模宏大内藏珍宝无数的夏宫,又一次成为侵略军眼中的“肥肉”,在疯狂掠夺珍宝之后,八国联军还肆意损毁园内建筑,如智慧海外壁佛龛内大面积缺失的佛头,很多都是被俄军击毁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再一次修复颐和园。1928年,颐和园正式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颐和园开展了保护修缮古建等一系列工作,使得颐和园内的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经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哪里是昆明湖上三山岛
湛蓝如碧的昆明湖可谓这座皇家园林的“心脏”,近220公顷的湖面约占整座园林面积的3/4,园内的主建筑物全都是围绕它所建。秀丽的万寿山、巍峨的佛香阁、美丽的长堤、豪华气派的宫殿、亭榭、石桥等建筑,有如灵动的符号环绕镶嵌其中。昆明湖最初是由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所汇而形成的一处天然湖泊,曾有西湖、瓮山泊等称谓。乾隆初年西湖(昆明湖)是北京西郊最大的一处湖泊,它不仅供应城市用水,还接濟通惠河上游的漕运,但由于长期疏于管理,西湖常常泛滥。泛滥后的湖水对东面的农田及地势较低的畅春园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下令疏浚西湖,这次治理除了疏通来自西山、玉泉山一带的水道和泉眼外,其主要目的是为给将要修建的新皇家园林清漪园打下基础。西湖本来位于万寿山西侧,但为了营建山水相应之势,乾隆调动上万民工在万寿山正南挖了一座大型人工湖,将西湖水向东面拓展,使西湖的水面较原来扩大了二三倍。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乾隆皇帝下旨将改造后的湖泊定名为昆明湖。“一池三山”是中国园林建造的一种经典模式,它源自中国的古老传说,相传在东海之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居住着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人,不少皇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常常派人去寻找这三座仙山,虽然这三座仙山从未被发现,但“一池三山”的这种意境却被运用到了园林建设中去。秦始皇、汉武帝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都使用了“一池三山”的概念。新修建的昆明湖同样也建有三岛,位于昆明湖东南的南湖岛象征着蓬莱仙岛,位于昆明湖西南建有藻鉴堂的小岛象征着方丈岛,更南一些建有治镜阁的小岛象征着瀛洲岛,这三座小岛是湖中景色的点睛之笔。
美丽西堤现六桥figure class=image figcaption 银装素裹的孔桥 /figcaption /figure
颐和园内的主要景区都是依水而建的,各式各样的桥便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连接工具。据统计,园内共建有平桥、拱桥、亭阁桥等样式不同、质地不同、大小不同的桥梁30余座。这些美丽桥梁像明珠一样散落于颐和园内各处。比较有名的有西堤六桥,昆明湖建好后为了方便行走,围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