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所熟悉的藏书家姜德明先生
姜德明,山东高唐人,1929年生于天津。1949年前,在天津上中学,经常到街頭小巷书店看书,并开始买书。1951年他从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供职于《人民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等职。出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痴爱,他开始藏书、著书,70年不辍。其收藏的特点以民国时期版的文学图书为主。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是我国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切都在书籍上体现出来。他也酷爱写书话、散文,围绕着书里书外、书前书后、书和作者的事来写,提供版本知识,唤起读者爱书、读书、藏书的兴趣。
与姜德明相识和相熟已有十多年了。20XX初我在撰写《旧平装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XX7月第1版)时,书中有《旧平装藏书家》一章,因涉及专门撰写《姜德明》一节,所以我打电话采访过他,并得到他的指教和支持,也选用了他收藏的新文学旧版的稀罕书影。书出版后我寄了一册给他,请他指教。几天后,我也收到了他寄赠的签名本《流水集》。
20XX3月巴金研究会《点滴》编辑部出版了一套“点滴丛书”,共计4种:沈建中《问迹觅影》、张新颖《小土孩大话记》、翁长松《话书说游集》、张建智《绝版书话》。不久,我给他寄去了我的那册《话书说游集》,后他给我寄来一封致谢函,说:“长松先生:收到大著《话书说游集》,谢谢。您关注旧时新文学书物,我们是同好。书中的题目很吸引人,当细读。“点滴丛书”的出版值得称赞,装帧设计亦好,特再致谢意。致礼!姜德明2013.6”读了这封简短扼要的信函,不仅让我看到了他对“装帧设计亦好”“点滴丛书”的赞赏,也令我知晓了他对我的认可和鼓励;一句“我们是同好”,简洁雅致的话,传递了对我的认同和褒奖。“书中的题目很吸引人”的妙语,是对我这本书的美好点评。这无疑也有对我多年藏书、读书和写书不止的肯定和鞭策。
有人缘和诚恳的好编辑
姜德明的岁月几乎都是在与文字和书打交道中度过的。1951年他从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编辑部,干上了他喜爱的工作。人生最幸福的是爱好和工作相一致,姜德明正好对上了,所以他的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1996年秋他坦率地说道:“编了近四十年文艺副刊,我热爱这工作,也忘不了我结识的那些贤者。”为了办好人民日报文艺部,20世纪50年代初,报社还专门聘请周扬、丁玲担任顾问,以把好文艺思想关。1956年7月报纸改版,由四版扩为八版,还创办了副刊。初期副刊没有名称,因为在第八版,故简称八版,并邀请当年已46岁的知名记者萧乾来担任八版的顾问,姜德明则负责具体副刊编辑工作。初期凭借萧乾的人脉关系,他跟着年长的萧乾拜访了冰心、沈从文、李健吾、何其芳、钱钟书、陈梦家、杨宪益、吴祖光、金克木、邓广铭等多位作家和学者。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萧乾被错划为右派,姜德明就开始独立地走访和约稿了。
事在人为,贵在认真。他以真诚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编辑水平,伴随岁月的演绎,逐渐地博得众多前辈学者、作家、文人的信任和友情,还与叶圣陶、茅盾、夏衍、巴金、曹靖华、李一氓、丁玲、唐弢、舒群、冯至、陈白尘、廖沫沙、骆宾基、冯亦代、辛笛等文化名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获得了他们源源不断的稿件,亲笔条幅、签名本及题跋。姜德明慧眼识人,又真诚待人,他迅速地进入了角色,约到了好稿件。例如他邀请唐弢为副刊撰写的“谈版本的知识和史料”系列书话文章发表后,一炮打响,引起广大读者注意。同时也博得北京出版社为唐弢出版了一本享誉文坛的《书话》,这也就是后来修订和改名为《晦庵书话》的经典书话名著。
在交往过程中,前辈作家和学者们在他脑海中也留下深刻和美好的印象:他称丁玲“是一个大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个坚强的女战士。矮小的身材,朴素的灰布衣,头发已经白了,最突出的是那双大眼睛,显得锐利而严肃”;称冯至散文“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山水》,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东欧杂记》,五十年代出版的诗集《西郊集》亦我所爱”;称廖沫沙“待人态度祥和,不虚张声势,也不做惊人之语,文风稳健。”姜德明凭个人的努力,诚恳地“为他人作嫁衣裳”,不断赢得了作者们的信任和友情,也获得了茅盾亲笔挥毫书写的白杨礼赞诗墨迹,巴金《家》《春》《秋》《随想录》等签名本;李一氓也为他收藏的明末刻本《东山酬和集》撰写了题跋。他与夏衍相识于1955年,一路走来,深得夏衍信任和器重,成了忘年交。老革命夏衍在他面前从不打官腔,而是呵护、支持和帮助。夏衍以自己的革命经历和为党办报的思想理念和无私奉献的好传统,不断熏陶、引导和影响着他。例如一次他好奇地问夏衍:“您在1927年从事工人运动,30年代从事‘左联工作时,地下党是否也发给经费和生活补助?”“没有,我没有领过一分钱。当时党组织的经费也困难。我的生活完全依靠我的稿费和版税。”“我听林林同志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