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名目:白族扎染技艺 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云南
编号:Ⅷ-26
2007年6月命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仕绅 男 66 白族扎染技艺 云南省大理市
《白族扎染技艺》
——历史由来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 \t /_blank 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一、我国扎染历史溯源
扎染,古称“绞缬”,防染印花工艺之一。 “缬”字本义是指扎染这种工艺。《韵会》解释:“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缬”后来发展为“蜡缬”、“夹缬”等仿染术的称谓。扎染历史悠久,最早的扎染实物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南北朝时期“鱼子缬”红绢,绢上布满了成排大小均匀的缬点。说明当时扎染工艺已达较高水平。东晋南北朝,绞缬染制的织物已多用于妇女的衣着。晋陶潜在《搜神后记》描写到:“淮南陈氏于田种豆,忽见二美女着紫缬襦、青群,天雨衣不湿。其壁先挂一铜镜,镜中视之,乃二鹿也。”美女穿的是紫底白花“鹿胎缬”扎染衣,“鹿胎缬”因扎结效果似梅花鹿斑纹而得名。扎法还有“玛瑙缬”,它与“鹿胎缬”的花纹布局比较疏大,而花纹细密的扎法有“鱼子缬”、“龙子缬”。另外还有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扎染工艺因其简单易行,可随意做出花纹,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而广泛流行。作为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销往西亚诸国。到了唐代扎染迎来了昌盛时期,扎染工艺蔚然成风。上到皇宫贵族,下到百姓人家皆喜用扎染织物。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述道:“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吴皇后将合袝肃宗陵,启旧唐衣服,缯彩如撮染,成花鸟之状。”讲的是吴皇后要祭祀宗陵,便将丝织衣物扎染成花鸟纹。《唐史》中记载,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是“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从出土的唐三彩陶俑中可见穿青碧缬衣裙样式的女俑。在敦煌壁画中,佛、菩萨和供养人的衣着,以及藻井、屏风、幛幔上都可找到扎染的装饰纹样。在新疆阿斯塔那304号墓出土了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的绞缬裙子。色彩为紫色,扎成菱形网格图案,形成纹理自然、色晕丰富的视觉效果。唐墓中还出土了绞缬菱花纹绢,扎结时的缝线还没有拆去,可看出当时折叠缝缀的方法。 当时绞缬的方法和名目已十分丰富,在元代《碎金》中记载了唐代的染缬名录,多达十种。有:鹿胎缬、鱼子缬、玛瑙缬、团巢缬、蚕儿缬、撮缬、锦缬、檀缬、三套缬和蜀缬。三套缬,可能是多色扎染,即今天的彩色扎染。蜀缬,是指四川生产的染缬织物,在唐代后期因其质量好,产量高而得名。唐代的扎染工艺也流传到了日本,对当地的染缬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以降,扎染工艺逐渐衰微。原因之一,是宋朝官府对染缬实施禁染令。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天圣二年(公元1024)诏令:“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底撮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缎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十月断绝。”这是因为宋朝实行乒服制,士兵身着染缬纹样的服装。百姓不能与士兵衣着混淆,所以老百姓不得穿有纹样的衣服。同时宋王朝以俭朴为风尚,禁止生产“鹿胎缬”等费工的绞缬织物。原因其二,宋代印染技术得以发展,这种省时省力、又能成批生产的仿染工艺逐步取代了绞缬等仿染术,并在元、明、清三代广泛流传,扎染工艺只在少数地区保留。
图1菱形网格纹扎缬 唐代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
图2花卉纹绞缬罗 唐代 新疆出土
图3仿唐代扎染技法-鱼子缬
二、白族扎染发展历程
生长在苍山间洱海旁的白族长期传承扎染技艺,目前成为我国扎染最集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地方。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大理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古南召国、大理国建都于此,在唐、宋王朝的支持下,文化经济发展很快,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白族扎染起源何时,无有定论,在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南召国从成都掳去各类工匠,其中的织染工匠将蜀缬的工艺带到了大理,应对白族的扎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十世纪,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非遗动画设计 拓展知识 学生优秀作品档案表-广告专业-凤翔泥塑文创产品设计-谭笑.doc
- 非遗动画设计 拓展知识 学生优秀作品档案表-广告专业-红线系列-包蕊.doc
- 非遗动画设计 拓展知识 学生优秀作品档案表-广告专业-景泰蓝文创产品—“碰瓷”系列-张贺旭.doc
- 非遗动画设计 拓展知识 学生优秀作品档案表-广告专业-塑纪系列-李丹虹.doc
- 非遗影像采集 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风俗奇趣-雕刻-2.doc
- 非遗影像采集 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传承艺人-邰立平.docx
- 非遗影像采集 互动体验中心 175灿若云霞自天然――黎族神奇的染色技艺.doc
- 非遗影像采集 互动体验中心 257苗族银饰历史由来.doc
- 非遗影像采集 互动体验中心 262苗族银饰工艺流程概述.doc
- 非遗影像采集 企业信息 企业信息01-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