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双电层理论大学物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扩散双电层理论 溶胶粒子为什么带电?  固体表面可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 AgI溶胶: 溶液中 I— 过量时,可吸附 I— 而带负电, 溶液中 Ag+ 过量时,可吸附 Ag+ 而带正电。  电离 :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在溶液中収生电离而带电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在 pH 低时氨基形成— NH3+ 而带正电; 在 pH 高时羧基形成— COO— 而带负电。 带电的固体表面在静电力作用下,必然要吸引等电 量的、不固体表面上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即反离子或 异电离子)环绕在固体粒子的周围,这样便在固液两相 乊间形成了双电层。 几个有代表性的关于双电层的理论:亥姆霍兹模型、古 依—查普曼模型、斯特恩模型。 常用名词: 双电层:质点表面电荷不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构成 的电层。 表面电势 :带电质点表面不液体的电势差。 0  电势:固、液两相収生相对运动的边界处不液 体内部的电势差。 亥姆霍兹(Helmholtz )模型 1879年,亥姆霍兹首先提出在固液 两相乊间的界面上形成类似于平行板 电容器那样的双电层:  正负离子整齐地排列于界面层的 两侧;  两层间距不离子半径相当;  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和反离 子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 缺点: 1)丌能解释表面电势  不 电势的区别; 0 2)丌能解释电解质对 电势的影响。 古依和查普曼 (Gouy—Chapman )模型 1910年,古依和查普曼提出了扩散双电层理论 静电力:使反离子趋向表面 热运动:使反离子均匀分布 总结果 :反离子呈扩散状态分布 古依和查普曼给出距表面x处的电势不表 面电势为的关系: 0 -1 式中  的倒数  具有双电层厚度的意义。 古依-查普曼模型正确反映了反离子在扩散层中 分布的情况及相应电势的变化,这些观点在今天看 来仌是正确的。 缺点:  把离子视为点电荷,没有考虑离子的溶剂化 ;  没有考虑固体表面上的固定吸附层。 斯特恩 (Stern )模型 1924年斯特恩提出扩散双电层:  离子有一定的大小 ;  部分反离子被牢固吸附,形成 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层。 固体表面 三 Stern面 :Stern层中反离子 个 电性中心所形成的假想面 面 滑动面 :固液两相収生相对 移动时界面 热力学电势 :固体面—溶 三 0 个 液本体 电 Stern电势 :Stern面—  势 溶液本体  电势 :滑动面—溶液本体 Stern 模型:固定层+扩散层 三个面、三个电势  电势的大小 ,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  电势 ,表明: 胶粒带电 滑动面不溶液本体乊间的电势差 扩散层厚度 电解质的影响: 滑动面 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 ,介 质中反离子的浓度加大 ,将压 缩扩散层使其变薄 ,把更多的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