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理论 我国特殊教育产生与发展 国内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电子讲义.docVIP

特殊教育理论 我国特殊教育产生与发展 国内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电子讲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4 页 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资源 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我们知道,国外的残疾人经历了被遗弃被残害,到被关爱被教育的过程;进入18世纪后,国外的特殊教育始于听障教育,至此特殊教育在西欧和北美纷纷萌芽,且不断发展。那么中国的特殊教育始于何时?国内的特殊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国内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内容主要包括:一.我国特殊教育的萌芽;二.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残疾人教育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于各类残疾人的一些记载,政府对残疾人进行了相应的管理,并且残疾人也受到了相应的教育。 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关于视障、听障、言语、肢体、智力、精神残疾等都有论述。《周礼·春官·瞽矇》记载:“瞽矇掌播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797;“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之矇,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754;对于听障的描述,在《左转·僖公》中将之论述为:“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王守谦. 左传全译[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5;《国语·晋语四》中说:“聋聩不可使听”,吴韦晗将之注解为:“耳不别五声之和曰聋,生而聋曰聩。”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88 对于智力障碍,《周礼·秋官·司剌》中,将之论述为:“三赦曰蠢愚”,《说文》中有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797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754 王守谦. 左传全译[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5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88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706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残疾人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和分类还不完全科学,但其在残疾人认识和教育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国古代不仅有关于残疾人认识的论述,各时期也有和残疾人相关的政策。如《周礼·地官》中规定大司徒要对残疾人实行减免赋税的政策,要求其:“一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706 同时,在《周礼·天官·医师》中规定:“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666 在我国古代,类似的政策还有很多,这体现了我国对于残疾人的宽养精神。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706 阮元. 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666 在这些残疾人认识和政策下,我国古代残疾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相应的教育。从历史典籍中可以推测,建于西周时期的“瞽宗”可能是世界上设立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喻本伐.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6 在中国古代的残疾人教育中,盲人大多数接受礼乐教育,其他类型残疾人则更多地是生存教育。例如,《礼记·王制》中提出:“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喻本伐.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6 陈澔. 礼记集说.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中册)[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8:80 (二)中国古代的神童教育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有超常儿童的教育,超常儿童在我国一般称为神童、天才儿童等。《册府元龟·总录部·幼敏》中将神童描述为:“有特禀异资,迥越伦翠,,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识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见,心计足以成务,口辨足以解纷” 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5 从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神童主要有智慧计谋型,如郑玄;诗赋属文型,如班固、王勃、晏殊等;道德礼仪型,如《三字经》中所载:“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5 喻岳衡,传统蒙学书集成[M].长沙:岳麓书社,1996:1 中国古代虽然有各种超常儿童的事迹记载,但并没有专门的神童教育,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在家庭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