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评估破解国有资产流失难题.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价值评估破解国有资产流失难题 原文标题:国企贱卖:有没有衡量的尺子? 刚刚被证监会处罚的顾雏军,却因科龙电器的股权转让而“赚”了一笔―――这是否能看作因为当初 “低估”了科龙电器的价值而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 凯雷收购徐工被搁置,是否真的因为“贱卖”了国有资产?而双汇集团成功转让给外资集团,是否就 意味着国有资产获得了“有效增值”? 在深发展的股改之争中,大股东新桥投资以低于市值的价格获得股权,却不愿支付相应的对价,是不 是那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坏孩子”? 中国资本市场上这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热点现象,实质上都直指这样一些问题:企业的价值应该怎样来 评估?国有企业的价值评估与其他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不是存在本质的不同? 有鉴于此,我们邀请了多位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企业价值及其评估机制这一重大话题。 ■如果国有企业转让的成交价格低于卖方底价,就应该说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比较难以判断的情况 是成交价高于底价、但低于某一个本来可以达到的最高价格 ■只要出售过程是充分竞争和高度透明的,没有发生渎职和腐败行为,就不要轻易怀疑发生了“国有 资产流失”,尤其是不能把买主赚的钱都看作来自国有资产的流失 ■早在1990年代初就已经明确提出“企业价值不等于资产价值加和”的概念,我们现在正在推动评估 理念和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包括引入市场法和收益法 ■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人为操控空间很大,一方面不能因为具体操作中会出现某些偏差而“因噎 废食”,另一方面也应更加审慎,加强监管 是“决策参考”还是“管理监督” 主持人:对于本报的许多读者来说,可能对“企业价值”和“企业价值评估”这样的概念还是初次接 触。能否请各位先从投资的角度谈谈对企业价值的看法? 高良玉:我们遇到的资产估值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收购兼并时涉及到的整体企业估值;另一 种就是在收购部份股权,进行财务投资时考虑的投资价值。 作为投资方,我们在对部分股权进行财务投资时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或增值能力,而不是 关注其净资产的高低。一家每股净资产为2元的公司,如果盈利能力超过每股净资产8元的公司,我们 一定会投资前者。 从投资角度来看,按净资产算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破产或清盘时的价值(清算价值),但在现实 中,没有一个投资者是为了企业破产而去投资的。更不用说企业一旦破产,净资产本身也会严重贬值 ,所以净资产价值在我们这里基本没有意义。 主持人:高先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投资者更关心企业收益而不是清算价值或前期投入的 成本。但据我所知,在过去十几年的国有资产转让过程里,企业价值的评估都是以净资产为基础的, 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 王诚军:就我个人理解,实际上在1990年代初国内引入价值评估机制时,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企业价 值不等于资产价值加和”概念。 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国有资产的转让需要通过行政审核或审批,而作为行政程序的需要,对于企业 价值的判断必须定出一个清晰的标准,各级行政部门才能够执行与操作。 加之当时市场经济尚未充分发育,企业收益难以预测,企业产权的交易不活跃,采用市场法或收益法 评估企业价值的条件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法因为其思路简单清晰、操作性强,符合当时市场 需要和管理需要的特点而被作为主要使用的评估方法。 而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问题,评估理念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在2004年中国资 产评估协会推出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评估理念和方法与国际惯例接 轨,包括引入市场法和收益法等方法体系。 主持人:作为国际著名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陈先生一直在两种市场和文化背景中从事具体的评估实 务操作,您对国内企业价值评估体系有何评价和感受? 陈少瑜: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现象之一,是在中国市场上,很多时候企业转让时的交易价格就等于评 估价值。 而在国外市场中,评估价值对于买方和卖方来说都只是一个“参考值”,最终达成的交易价格往往与 评估价值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为这其中还有买卖双方各自对企业的“协同效应”、战略前景等非评 估价值因素的不同考虑。 我们有时会开玩笑,说中国的评估师真厉害,是世界上最全能的―――但实际上这背后有中国特殊的 市场和制度背景。 管维立:陈先生说的不错,在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这种情况很典型。 从产权关系上来说,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从终极所有者到经营者背后存在着一个层层授权 的产权管理主体“代理链”。 国外企业的产权所有者是直接或清晰的,不必担心所有者能否保护自己的权益。产权交易双方经过讨 价还价可以径直成交,实在不能达成一致时才会请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供交

文档评论(0)

xinxinas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