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8月段考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2021届高三8月段考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021届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 第Ⅰ卷 1.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B.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诸侯与周天子之间存在臣属关系,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尽到一定的义务,而周天子通过举行授土授民仪式,进一步明确其与诸侯间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缓和矛盾并不是周天子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不是诸侯间的关系,排除B项;D项是分封制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周天子举行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2. 商朝诸王常以鬼神、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 B. 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 C. 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 D. 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周代诸王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商朝到西周诸王起名特征的变化,不能说明文化传承受到严重挑战,没有涉及宗教权威被打破的信息,更与人伦观念没有必然联系,ABC错误。 3. 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 A. 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 C. 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D. 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名称,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正确;材料描述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排除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 4. 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4:6,唐代比例一般为5:5,宋代比例大致为6:4,元代比例为7:3,明代比例高达8:2,清代比例虽有下降但仍为7:3。该变化反映了 A. 集权制度的强化 B. 地方机构的膨胀 C. 赋税名目的增加 D. 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央与地方财税分成的比例中中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选A;地方分成的比例越来越小,无法说明地方机构膨胀和赋税命名增加,排除BC;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不能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故选A。 5. 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 A. 有利于遏制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 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影响,C项正确。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即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没有遏制藩镇的膨胀,A项排除。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B项排除。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点睛】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结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答案。 6. 汉代“察举孝廉,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唐代“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明清“唯经义、尚八股,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材料表明汉至明清选官任官制度的变革 A. 开始由贵族政体向官僚政体转变 B. 实现了文化素养与治世才干的结合 C. 反映了专制皇权对思想控制的加强 D. 体现了选贤与公平的人才选拔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唯经义、尚八股,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可知,科举制逐步走向了僵化,专制皇权对思想逐步加强了控制,故选C;A项指的是郡县制的推行,而非科举制,排除;八股取士的制度不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选拔出的官员不一定有治世才干,不一定是有贤能的人,无法得出BD两项结论,排除。 7. 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西阳等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征贼”、“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