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 N 吡啶类-烟碱 N H CH 2 OH 喹啉联啶类 N N O 喹啉联啶类-苦参碱 N N MeO CH OH N CH CH 2 奎宁 喹啉类 N N N CH 3 MeO 骆驼蓬灵 吲哚 N H O - C = C - C = C - CONH - 墙草碱 异丁基酰胺 吲哚类生物碱 ( 毒扁豆 ) 、 异喹啉类生物碱 ( 博落回 ) 、 甲基黄嘌呤类生物碱 ( 茶叶 ) 、 苄基苯乙胺类生物碱 ( 石蒜 ) 、 二萜类生物碱 ( 乌头 ) 、 甾体类生物碱 ( 白藜芦 ) 。 作用机理:诸如毒杀、忌避、拒食、麻醉和抑制生长 发育等 雷公藤生物碱对鳞翅目昆虫等靶标害虫具有较好的拒 食、麻醉和毒杀作用 烟碱类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烟碱型乙 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 作用靶标: 神经系统:颠茄碱、烟碱(作用于胆碱酯酶受体,阿 托品),苦参碱具有兴奋麻痹神经中枢的功能,导致 人体呼吸抑制,奎宁抑制氧化酶系; 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夹竹桃科、豆科相思子、金雀 花碱,扁豆碱(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模板) 影响代谢: 可以在昆虫体壁积累、拒食等功效 ( 5 )低聚糖、多糖类 低聚葡萄糖,或低聚杂糖如海藻多糖等,诱导植物 抗性,提高植物抗病性。 植物源抗菌活性物质 一、与杀菌剂相关的几个概念 1. 抗生素与抗菌素 抗生素( antibiotic ) 是微生物细胞产生的,能以低浓 度抑制其他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化学物质( 瓦克斯曼的 定义) 抗菌素是抗生素早期的名称 现代定义: 抗生素( antibiotic )是由微生物 (包括 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 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 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一切由某些微生物和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 2. 农用抗生素 农用抗生素( agricultural antibiotics ),简称农抗, 是指由微生物发酵或 其他动植物 生物体产生、具有农 药功能、用于农业上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次生 代谢产物。 3. 杀菌剂 杀菌剂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 类农药,但国际上,通常是作为防治各类病原微生物的 药剂的总称。 4. 植物源杀菌剂 由植物体产生的用于防治各类病原微生物的药剂 杀菌作用 抑菌作用 对微生物的直接杀灭能力 妨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能力 测定中,先作用,然后测定 其影响 培养过程中进行测定 杀菌率 ≥ 90 %,产品有杀菌 作用。 抑菌率 ≥ 50 %~ 90 %,产品 有抑菌作用,抑菌率 ≥ 90 %, 产品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5. 杀菌作用与抑菌作用 二、抗菌活性物质作用机理 ? 合成细菌细胞壁的酶促反应 ? 抑制细菌内部特定代谢反应的酶系 ? 与细菌遗传信息复制、转录、翻译及调控 系统相关的因子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1. 阻断细胞壁的合成 3. 损伤细胞浆膜影响通透性 ? 如 B 内酰胺类、万古、 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和制 ? 杆菌肽 霉菌素 ? ? ? ? 5. 阻断 RNA 2.. 阻断核糖体蛋白合成 ? DNA 的合成 4. 影响叶酸代谢 如氨基糖苷类、四环 ? 喹诺酮类、利福平 如磺胺类、异菸肼、 素、红和氯霉素 ? 阿糖腺苷、新生霉素 乙胺丁醇 ? 30 30 30 50 50 50 DNA mRNA THFA DHFA 对氨基苯甲酸 喹诺酮类 细胞壁 细胞膜 B- 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DHFA: 二氢叶酸 THFA :四氢叶酸 三、植物源抗菌活性物质 1. 植物是抗菌活性物质资源库 植物种类繁多: 50 多万种( 研究: 4000 种 ) 次级代谢产物多种多样:预计有次级代谢物 40 万种 大多数化学物质如萜烯类、生物碱、酚类、聚乙炔 类、独特的多肽和多糖等均具有杀虫抑菌活性。 植物系统进化与免疫机制 2. 抗菌植物资源 国内外对于抗菌植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研究 大部分集中在 菊科( Compositae )、豆科( Leguminosae )、百 合科( Liliaceae )、姜科( Zingiberace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