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缪和》《昭力》传《易》者考辨.pdfVIP

帛书《缪和》《昭力》传《易》者考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 摘 要 学界对于帛书 《缪和》 《昭力》中“子曰”之 “子” (即传 《易》者)是否为孔子的 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孔子,另一种则认为不是孔子。本文认为传 《易》者当非 孔子,并从四个角度展开论证。 首先,从称谓角度看传 《易》者非必为孔子。 《缪和》 《昭力》中传 《易》者有两个 称谓:“先生”和“子”。先秦典籍中“先生”这一称谓,虽有“老师”的含义,与传 《易》 者身份相符,但并没有称孔子为先生的记载。再者,先秦典籍中“子”的使用十分宽泛, 从诸侯、大臣、年长有德的人到普通人,都可称 “子”,并不仅限于指称孔子。从 “子” 这一称谓看,不能将传 《易》者必然断定为孔子。 其次,从言语特点看传 《易》者当非孔子。帛书 《缪和》 《昭力》中的传 《易》者在 言语上不自信、底气不足,在与缪和等弟子对话时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唯恐僭越,而且 在解答弟子疑问时,传 《易》者与弟子言语拖沓,相互推诿。而孔子基于内心强烈的文化 使命感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言语上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又因孔子主张 “言必有中”、反 对 “巧言”,所以在言语上具有直接、毫不客气的特点。这两种言语特点在 《论语》、帛 书 《易传》中多有呈现。传 《易》者和孔子在言语特点上,差异显而易见,故传 《易》者 应该不会是孔子。 再次,从思想角度考证传 《易》者当处于战国晚期。传 《易》者在论述君臣关系时, 思想上杂糅了鲜明的法家特色,包括强烈的赏罚观念和死力效忠的内容,与 《韩非子》中 的论述颇多一致。再者,从帛书文本来看,传 《易》者提及的法家思想已不仅仅停留在学 术层面,更是落实到了政治实践中。因此,传 《易》者当处于战国晚期。传 《易》者以“赏 庆爵服”治臣,与孔子德政观点不同,却与荀子有一致之处。因而,传 《易》者与荀子关 系密切,应该是战国晚期的儒家人物。 最后, 《缪和》篇中出现了诸如 “比周相誉”“群党朋族”“问学谈说”等常见于战 国晚期的词句,加上《昭力》篇大量关于战争的描述,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为传《易》 者处于战国晚期提供又一论证。 因此,从称谓、言语特点、思想和词句四个角度,证明传 《易》者当非孔子,当是战 国晚期儒家传 《易》人物。更具体地说,应当是战国晚期的一位专门为从政贵族子弟讲解 易学的老师。 关键词: 《缪和》 《昭力》,传 《易》者,孔子,战国晚期儒家人物 I Abstract Abstract There are two views on whether Confucius is Confucius or not in the silk book Muhe and Zhaoli.One is Confucius and the other is not Confuciu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Biography of Yi shouldbenon-Confucius,and demonstratesit from four angles. First of al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ppellation, those who preach Yi must not be Confucius. There are two appellations: Sir and Zi in Muhe and Zhaoli. In pre-Qin classics, although the term Sirhas the meaning of teacher,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ntity of Yiin Biography, but there is no record that Confucius is called Sir. Moreover, the use of Zi in pre-Qin classics is very broad, from the princes, ministers, elderly and virtuous people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