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与校园网建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性化教学与校园网建设 稍微懂得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教学是个体教学(一对一教学),所以能受教育的只是极少数贵族,后来逐渐演变为班级教学(一对多,也就是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正是由于有了班级教学,才大大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但是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我们发现:班级教学虽不象卢梭所说:是学生心灵的屠宰场,可它那一刀切的模式让越来越多有 ___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忍受,也越来越不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与之相随的“应试教育”因此声名狼籍,一直靠“应试教育”为生的题海、题库亦“反戈一击”贴上了“素质教育”的标签,但放眼我们的国土,有多少间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绝大多数学校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只不过名字改成了“素质教育”。清末督军谭延闓“捅两片瓦,以示 ___必须破坏”我们是作为笑话讲给学生听的。 而今天“应试教育”则连“捅两片瓦”也省了,干脆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幽默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谭督军。但我们再也笑不出来,因为主角是我们自己。 人们并不是有意和“素质教育”开玩笑,而是不知道 ___实现“素质教育”。因为班级教学的模式是为“应试教育”度身定做的,而“素质教育”的模式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而班级教学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可能取消班级教育,又不能逆潮流而行,在两难之中,只好“挂羊头卖狗肉”。这恐怕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特色”,行将就木的旧观念总能借新名词还魂。 个性化的教学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 ___,问题是如何去实现它?就如下面一则寓言:一群老鼠“苦猫久矣”,一天,所有老鼠集中开会,鼠辈们在 ___猫的“丑恶行径”后,商议怎么样排除猫对鼠辈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干扰,因为每次鼠辈们外出找吃的,半路上总会神不知、鬼不觉杀出一只猫,反应快还能捡回一条命,而反应慢则等于给猫送午餐。 鼠辈反复讨论都没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所谓“骂猫容易,治猫难”!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一只见多识广的老鼠想出了好主意:在猫脖子上挂一只铃铛,猫只要一走动铃铛就会响,鼠辈们便可安然无恙。群鼠一听高声叫好,只是谁去完成这个“光荣而又伟大”的任务──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 班级教学转变为个性化教学,完全是一场教学法模式转变的 ___,就象老鼠把铃铛拴在猫脖子上,不可能没有一点风险。当然这个不是被猫吃掉,而是我们必须要承受 ___所带来的阵痛。 顾名思义,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需授予什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传统的教育有这么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事实上师生之间的差别仅是水多水少的问题,而且学生的那一杯水必须在教师桶里取。所以老师只需把把自己的桶做大、装多多的水,并能把学生的杯灌满,便是一个优秀的老师。问题是如果学生的杯子不想装老师桶里的水,而是想装江里的水、海里的水,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说装江里的水、海里的水对他更重要,而且老师桶里的水并不是他需要的,就象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并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一样。商店遇到这样的顾客肯定是:你到别的商店看看。而我们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是否也能这样:去别的学校呢? 班级教学更象一条生产标准化产品的流水线,只有符合“标准”的学生才被视为“人才”。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只能“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 因此班级教学必须强调纪律,否则课无法上。整齐划一,则必须取高补低,这么做的结果自然是以牺牲“两头”为代价。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不敢创新,严格的课堂纪律“功不可没”。但把课堂变成市场是否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当然不是,情况更糟,连“中间”层也牺牲了。因为个性化教学不是“放羊”。 这又绕回了开头所说的:怎么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而又不会把被猫吃掉。也就是不因泼掉脏水,连孩子也泼掉。 虽说班级教学弊病很多,但还远未到退出历史舞台的地步。同时个性化教学的模式是“多对一”,就是多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而且是多个优秀老师对一个学生。这对某一小部分学生来说也许有可能,就象当年的大寨,今天毕其功于一役的“优秀课例”。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即不现实、也无可能。相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已是少数,而优秀教师更属“极少数极少数”了。 事实上个性化教学,也不是今天的新名词。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尔》就充满了个性化教学思想。囿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人们并没有把他的个性化教学观当真。 个性化教学更象高科技产品,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有生命力,它必须能转化成商品。卢梭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尽管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但在当时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文档评论(0)

scj1122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5135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