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景区的导游词精选
安徽古代代表文学是徽文化、新安理学、道教文化、理学、桐城派、建安文学,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 公元 923 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 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 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 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 (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 “忠烈王 ”),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 “唐模”(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 )。1087 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 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
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 “唐模 ”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相传,清初
唐模许氏有一位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 36 爿当铺,时称 36 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娱乐,并报答乡邻相助之恩。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之意而名曰 “檀干园 ”。现修葺一新的园林,由 94 岁高龄的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顾廷龙老先生于 1997 年 4 月题写了 “檀干园 ”三字,古朴苍劲,题字数月,顾老先生即飘然仙逝,令人扼腕长叹。
园中有 “三潭印月 ”、“湖心亭 ”、“白堤 ”、“玉带桥 ”等,所以有 “小西湖 ”的美称。以 “玉带桥 ”分外湖、内湖,形成 “外西湖 ”、“内西湖 ” 格局。过桥便是园内的中心 “小瀛洲 ”(镜亭 ),3 塘相连,宽亘 10 亩,灌田 60 亩,把 “36典”也巧妙地隐喻进去了。
镜亭是全园的中心,四面环水,结构精巧。亭外留有石砌平台。亭柱有楹联曰: “春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 ;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全联格律谨严, 意境高远,恰如其份地写出了 “小西湖 ”的四时美景、山形地貌。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名家书法长刻石貌。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名家书法长刻石 18 块。当中 6 石较短,刻朱熹、苏轼、倪云路、赵孟頫、文征明、查士标 6 人的行草。旁 12 石较长,刻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允明、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书和陆岳的篆刻等,石质细腻,石刻精美,铁画银钩,龙蛇
隐壁,气势恢宏。一室之内竟珍藏历代书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
简直像一个书法珍品的博物馆, 可见徽商经济的繁荣和由此带来的文
化昌盛。据悉十年动乱时期,此亭发作了牛栏,才使这些无价之宝幸
免于难。
安徽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方综合性博物馆。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
庆路。 1953 年 4 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芜湖科学
馆、皖南文物馆合并的基础上筹备, 1956 年 11 月 14 日正式成立。
该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 11580 平方米,文物库房 4156 平方米。
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 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
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
104684 件。其中古籍 109126 册 (其中善本书 8000 余册 ),一级藏品
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通高 80 厘米,器形高大,盖顶作镂空的莲瓣形,颈部有对称的兽形双耳,四兽作足,造型生动,为春秋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 ;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 113 厘米,口径 87 厘米,重约 400 千克,形体高大,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仅次于 1939 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 有 1963 年宿松县北宋 (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注子高厘米,碗高厘米,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 铁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 具有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