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的研究 代号 10701 学号 1043121922 分类号密级公开 TQ132. 2 题(屮、英文)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研究 H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agnesium hydroxide 作者 姓名张 东生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朱黎霞教授 学科门类工学学科、专业应用化学 提交论文日期二零一三年一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 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屮特别加 以标 注和致谢屮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屮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安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血使用 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屮做了明确 的说 明并表示了谢意。 中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的法律责任。 本人签名:口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安屯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 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校有 权保 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 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 后 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署名单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口期 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 摘要 本文 以硬脂酸为表面改性剂,采用干法工艺对氢氧化镁进行表面改性,研 了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扫描电镜、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及傅 立叶红外 光谱分析研究了破脂酸对氢氧化镁的改性 及机理。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和析 因分析 法探讨了改性工艺条件Z间的交互关系。 通过对活化指数和吸油率的分析,得出了硬脂酸改性氢氧化镁的最 佳工艺 条件:破脂酸用量1.25% (质量分数),改性温度70。C ,改性吋间 lOmin ,搅拌转 速2000rpm。改性后氢氧化镁的疏水性和分散性得到了改善,硬脂酸与 氢氧化镁 之间发生了弱酯化反应。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改性氢氧化镁的活化指 数进行 研究,得出改性 吋间与 改性温度乞间存在交互作用,硬脂酸用量与改性时间和改性温度间不存在 交互作 用。对吸油率进行分析,得出硬脂酸用量、改性时间和改性温度三因素相互 间存 在交互作用。 利用析因分析法对改性氢氧化镁的活化指数进行分析,得出硬 脂酸用量、 改性时间、改性温度和搅拌转速四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对吸油率进 行分析, 得出硬脂酸用量与改性时间和搅拌转速Z间存在交互作用;其余因素间不 存在交 互作用。对含碳量进行分析,得岀只有硬脂酸用量和改性温度之间存在交 互作用。 关键词:氢氧化镁 硬脂酸 表面改性 响应面分析法 析因分析法氢氧 化镁的表面改性研究 Abstract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urface of magnesium hydroxide was modified by stearic acid using the dry process method. The modified magnesium hydroxid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modification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was studi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nd Factorial Analysisl. The resuI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SA dosage was 1.25 wt. %, temperature 70 ° C, time 10 min and a stirring rate 2000 rpm. Both dispersion and hydrophobicity of modified MH were remarkably improved, an esterification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