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ppt

汇总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的故事——道的意象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天地》 .精品课件.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鯈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 .精品课件. *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齐物论》 .精品课件. * ②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平齐万物(齐是非、大小、寿夭、美丑、物我、生死) 价值重估,反对人类中心,以道观物,万物一体。 .精品课件. * 相对性 a 美感、道德(善恶仁义)等都是相对的 b 小与大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齐物论》 C 得与失 .精品课件. * d 有用与无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 e 生与死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大宗师》 .精品课件. * 2、“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因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精品课件. * 3、社会观、政治观:明分使群、隆礼重法(王霸并重,礼法并行) “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由士而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富国》) .精品课件. * 主张礼法并用,互相配合,以巩固统治秩序。 推崇王道,不排斥霸道。孟子“法先王”(尧舜),荀子“法后王”(西周帝王),其革新色彩较鲜明。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主集权制,对百姓“严刑罚以戒其心”,但又不能过分,最早提出载舟覆舟以比喻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精品课件. * 4、文学艺术观:重质尚用 “辩说譬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非十二子》) “言必当理”,“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礼者舍之”,“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说”,——后世文学批评中“明道”、“载道”说的滥觞 “故凡言议期命以圣王为师”(《正论》)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儒效) .精品课件. * 荀子初步建立了文学厚道、征圣、宗经的传统,(刘勰《文心雕龙》)但也认为言论应有文采“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批评“好其实而不恤其文“的墨家。 .精品课件. * 《乐论》,肯定了音乐艺术能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产生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必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因而也很大:“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强调乐必须与“道”、“礼”结合:“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精品课件. * 三、荀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专题性的议论散文,代表先秦议论散文的成熟。 1 论旨明确,论证绵密、严谨。 2 富于文采,讲究修辞 以比喻为论据,寓议于喻,喻议结合,深入浅出,生动具体 .精品课件. * 四、《成相》和《赋篇》 《成相》是荀子采用当时民间说唱文艺形式写成的宣传政治、道义贤良的歌谣。“相”是乐器,“成”有奏之意,是有简单伴奏(节拍)的歌谣唱辞。“请成相”即“先来奏乐唱一曲”(刘大杰),“成相辞”即有简单节拍的民间歌辞,在秦汉时颇流行。(《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成相杂辞》十一篇,早已失传。1975年出土于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