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汉学在德国的流播及其学术特征.docxVIP

二战以后汉学在德国的流播及其学术特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战以后汉学在德国的流播及其学术特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内的德国汉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出现了格鲁伯(Wilhelm Grube,1855~1908)、福兰阁(OttoFranke,1862-1946)、佛尔克(AlfredForke,1867-1944)、卫礼贤(RichardWilhelm ,1873-1930)、孔拉迪(August Coady ,1864-1925)、弗兰茨·库恩(Franz Kuhn)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汉学名家。但这一好的势头,却因纳粹发动的二战而阻断,汉学教学和研究全面停滞和倒退。二战以后,德国的汉学研究就像一只东方的凤凰,经过一番战火的洗浴后,开始苏醒和重建。到了七十年代末,在中德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下,终于精力内充、展翅高飞。 二战后汉学在德国流播的学术分期及代表人物 二战后德国的汉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恢复重建期;1972年中德建交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发展兴盛期;九十年代德国经济的低迷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后为转向期或历史回归期。 1、 恢复重建期(1945——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1945年4月30日,盟军攻克柏林。战败后的德国一片焦土,许多汉学图书馆遭到相当大的毁坏,其中包括法兰克福的中国研究院、莱比锡、哥廷根等大学著名的汉学图书馆。德国境内的大学汉学系只剩下汉堡大学一家还在苦苦支撑,但在战争中也备受摧残。战争造成的最大伤害是国内的汉学家丧失殆尽:或是受纳粹迫害被迫流亡国外,留在国内的在战后又被当成与纳粹合作而受到清洗,战后东西德分裂和对立也使德国汉学研究雪上加霜,再加上12年间的老死和得不到后续补充,使德国汉学研究人员空前匮乏。1960年,德意志研究协会在《东方学状况专题报告》中指出:“西德各大学重新开办的几年以来,(研究工作)一直为战争造成的科研後备人才短缺及大量被破坏的专业和大学图书馆所困扰”。①而且“这种缺乏,不仅单个的学者,而且整个领域和新的学术方法的移徙国外”②,直到1962年,德国汉学家的数目才与1933年前持平。研究人员的匮乏使一些汉学研究活动难以为继,如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于1898年创办的《东方语言学院通讯》,是“惟一具国际水准的德国研究中国专业杂志” ,即因缺乏学术力量而停刊③。 二战以后,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国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皆开始恢复和重建,但演进历程却各不相同。 东德和新中国皆于1949年立国,又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当时两国学术交往相当频繁,中国学者应聘去东德传播汉学,北京大学也接纳了许多东德留学生,如后来成为东德著名汉学家的梅薏华(Eva Mǖller)、费路(Roland Felber)、贾腾(Klaus Kaden)、蒂洛(ThomasThilo)、穆海南(Reiner Mueller)、尹虹(Irmtraud Fessen-Henjes)等。但到了六十年代初,随着中苏进入意识形态冷战期,中国与东德的关系也急转直下,此时整个东德的汉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一些汉学家放弃了汉学研究,如二战以前就很著名的汉学家魏勒和韦德玛耶。汉学著作此时也不能出版,如梅薏华在北京大学留学时曾将老舍的话剧《茶馆》译成了德文,六十年代回国后由于两国关系紧张而不准出版,稿本也被捣成纸浆。划分到东德的设有汉学专业的莱比锡大学东方学系,是德国汉学三大学派之一莱比锡学派的发源地,此时该系也被撤销,改为东亚研究所,汉学资料和设备也因此丧失殆尽,直到两德统一后的第四年1993年,才重新设立汉学系,其间汉学教学和研究中断了三十年。据德国学者坎鹏(Thomas Kampen)的统计:从1945年两德分治到1989年两德统一的45年间,东德学者出版的汉学方面著作为240多册,只相当于西德波鸿大学一个专业刊物或一个北威州的汉学出版物数量。④八十年代后,中国和东德关系解冻,汉学教学开始复苏,但随着1989年的两德统一,东德汉学家又一次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他们不被西方世界信任,许多人因此找不到工作。 相比之下,联邦德国境内的大学汉学系的战后恢复起伏波动较少,起步也较快:二战结束后第二年,慕尼黑大学恢复了汉学专业,不久又正式恢复中国文化系。紧接着哥廷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也分别在1953、1956、1962年恢复了汉学系。60年代中期以后,西德经济开始起飞,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西德又有一批大学新设立了汉学系,如波恩大学(1954)、马堡大学(1957)、科隆大学(1960)海德堡大学(1962)、明斯特大学(1962)、维尔茨堡大学(1965)、鲁尔大学(1965)、和埃尔兰根大学(1967)等。战后唯一保留下来的汉堡大学汉学系和最早恢复的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在1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