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 胡适关于白话诗的理论鼓吹,主要见于几个文本:《文学改良刍议》《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以及《〈尝试集〉自序》,包括初版自序、再版自序和四版自序。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白话诗仍未走出被质疑的困境,虽不曾“一失足成千古恨”,却已是“再回头已百年身”了。回顾当初首倡者的激情鼓吹,以近百年来探索前行的经验教训,检视其理论的是非得失,应该是一件不无意义的事。 一 《文学改良刍议》之刍议 1916年8月21日,胡适给陈独秀的信中说:“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此八事略具要领而已。其详细节目,非一书所能尽,当俟诸他日再为足下详言之。”10月1日,陈独秀复函:“承示文学革命八事,除五、八二项,其余六事,仆无不合十赞叹,以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倘能详其理由,指陈得失,衍为一文,以告当世,其业尤盛。”胡适与陈独秀这两封信,载《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1916年10月。胡适于是撰成《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 由百余字的要领,到六千多字的文章,八事的顺序倒过来,首先强调“须言之有物”,然后依次是“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想来是主次分明的需要,但其中属于形式的“须讲求文法”与属于内容的“不作无病之呻吟”顺序颠倒,则应是疏忽所致。 此八事全部与诗有关,亦不妨作为《诗歌改良刍议》。下面,笔者试依其内容与形式的顺序,就其所论的得与失,逐项作一浅析。 1.关于“须言之有物” 胡适写道:“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二)思想”。“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 对于“须言之有物”这一项,陈独秀原本是有疑问的:“欲救国文浮夸空泛之弊,只第六项‘不作无病之呻吟’一语足矣。若专求‘言之有物’,其流弊将毋同于‘文以载道’之说?以文学为手段为器械,必附他物以生存。窃以为文学之作品,与应用文字作用不同。其美感与伎俩,所谓文学、美术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是否可以轻轻抹杀,岂无研究之余地?”见陈独秀给胡适的信,《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1916年10月。为此,胡适行文做了解释,说他所谓“言之有物”,与载道无关,而是指作品有情感有思想。而陈独秀的另一疑问:“况乎自然派文学,义在如实描写社会,不许别有寄托,自堕理障。盖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不同也如此。”同上。胡适则未加理会。而这正是胡适此论的一处破绽。 诗言之物,惟“情与思二者而已”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包括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二者在内的诗,它们所要表现的,不仅是我们的主观世界,还有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一方,诗的内容是情感(胡适认为包括美感。其实,“情”“思”“美”三项不妨并列)和思想(胡适认为思想即见地、识力、理想),在客观世界一方,诗的内容则应该是自然的景与物和社会的事与史。景、物、事、史在诗中出现,如果是作为意象(景、物是自然意象,事、史是社会意象),作为表现手法,写景、咏物、叙事、咏史的目的,就在于表达主观的情与思。但有的时候,景、物、事、史入诗,它们自己即是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即是目的,即是诗人所要表现的那个客观世界,诗人并不想借景抒怀,托物言志,叙事、咏史也并不另寓情思,不想自堕情障,自堕理障。此时,诗的内容不是“情与思二者而已”,而是写景、咏物、叙事、咏史而已。此时,景、物、事、史即使还算是意象,也已经是(或近乎是)无意之象了。试读上古《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除了再现生活,还表达了多少“真挚之情感”和“高远之思想”吗?李白《望庐山瀑布》那“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景物摹写中所透露的情与思,怕也是难以寻绎吧?白居易否定“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式的写景状物之作,说是“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可是,景物诗为什么一定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呢?唯美之作不可以聊备一格吗?诗应该有情感有思想,诗有时也不妨“得象忘意”“玩物丧志”。当“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清]叶燮《原诗·内篇(下)》。,读者又何必冥思苦想,索求寄托?当诗无达诂时,诗其实也无须达诂。甚至连那“知人论世”的功夫也不妨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