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docx

七年级语文:《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 文 教 案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第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

文档评论(0)

137****1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