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与李叔同.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入《城南旧事》片段,引出《送别》 。学堂乐歌与其代表 人物,学堂歌曲的特点,对现代音乐教育起什么作用 Η? 。《祖国曲》创作背景及歌曲内涵和意义。用现成的《送别》 或《竹马》曲调进行创作(按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示作品, 沈心工与李叔同所做的贡献。 《哀祖国》学堂乐歌 是随着新 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 (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 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 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 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 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 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 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 ,把学校开设的 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 ,一般就是指出 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 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 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具体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 20 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 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 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 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 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 产生背景 19 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 “创办新式学堂, 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 起。 1902 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 1905 年,废除科 举。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作为 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 位。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 有“学夷以制夷” 。只有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才能了解我们 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头赶上,缩小差距。 发轫之初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学堂的 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本人的办学方法。 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 1868 年明治维新后,开始全 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洲成为 了一个“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的社会, 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所以,早期中国留学生大多 选择日本为留学地。这些早期的“海归”们,认识到现代音 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有的人开始学习这方面 的知识,回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创作手法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 它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 新思想的影响。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 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可“拿来” 。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 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 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 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 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沈心工曾对 此点专门作了自述。例如,沈心工编的《勉学》是根据美国 艺人歌曲《罗萨 ?李》的曲调进行填词的;而他编写的《拉 纤行》是根据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的曲调填词的; 沈心工作词的《话别》 ,是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 游戏》

文档评论(0)

wcs5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