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4.1原始部落文化.pptVIP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4.1原始部落文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的 起源和发展 本课思考题 为什么追溯文化的渊源? 古代哲学命题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开始的。 古代原始神话传说都有哪些?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彩陶密码是什么? 知道三皇五帝吗?各自的功绩? 一、文化的产生 考古 用以表示古代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所观察到的共同体,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考古图》(1092),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词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考古前身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 北宋时期,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赵明诚《金石录》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 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 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 罗振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 近代考古学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1910,时任陕西大学堂(今西北大学前身)教员的日本学者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并发表调查报告,留下了许多珍贵照片。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 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 20年代,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