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本必修1高中语文《往事悠悠阅读及鉴赏9再别康桥》课学习教学学习设计4.docx

北师大版本必修1高中语文《往事悠悠阅读及鉴赏9再别康桥》课学习教学学习设计4.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诗歌的意象、 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 了解新月诗派的 “三美” 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建筑美”“绘画美” 。 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 年赴美留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 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理解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 年 10 月, 与陆小曼结婚, 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 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 不过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仅仅碍于旧 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 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 他的很多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 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二、康桥 康桥:即“剑桥”( 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以前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 8 月中旬回国。 1923 年 3 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 《康桥在会吧》 ,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 1925 年 7 月再次访问伦敦, 1926 年 1 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 年 8 月第三次来到英国, 11 月 16 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 1923 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 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 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徐志摩经典语录 ①有时,我们挣扎着喝完一杯苦味的咖啡,直到最后一口才尝到杯底甜蜜的糖味。这就是生活,加了糖,仅仅未被搅动激活起来。 ②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③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执着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的爱着。时过 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个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④生命薄弱的时候,一封信都不易产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写。⑤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 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 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 。(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 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理解, 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 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 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 )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我们学习诗歌, 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38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