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绥德岁时民俗文化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类号: 西安文理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清代绥德岁时民俗文化探讨 系 (院) 名 称 文化与旅游学院 专 业 班 级 历史学(2)班 学 生 姓 名 郝楠 学 生 学 号 05101090238 指 导 老 师 王宁 提 交 时 间 2013年5月15日 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制 清代绥德岁时民俗文化探讨 郝楠 摘要:节日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宗教活动的影响, 而在不同地区发生变异,形成一定的地域差异。作为清代时期的直隶州,绥德也有其独具地 方特色的岁时民俗。本文对绥德在清代及现代近十年的岁时习俗进行了研究与比较,分析现 代绥德的岁时民俗在淸代的基础上进行的传承,以及因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习俗而发生 的演变,从而更淸晰深刻的了解绥德岁时民俗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淸代;岁时民俗;绥德州;传承;演变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小约 定俗成、具有某种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那些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 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它作为文化景观最显著的部分,成为一个地区的显性文化之 C 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 物。丰富多彩的节俗文化链,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 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张弛有度、应 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节日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宗教活动的影响,而在 不同地区发生变异,形成一定的地域差异。据此可将陕西分为三个特征鲜明的区域:陕北区、 关中区和陕南区。陕北岁时区以黄土高原为主体,包括榆林府、绥徳州、延安府和穌州和洛 川的广大地区。其岁时民俗具有北方风俗的典型特征。 作为清代时期的直隶州,陕北绥德也有其独具特色的岁时民俗。下面就主要介绍清代绥 德州的岁时民俗。 一?清代绥德岁时民俗的内容 岁时民俗作为汉地文化的一个部分,最初形成时,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的不同, 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在《隋书?地理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南方重视五月端午,北方则更 以寒食节为重,是与南方迥然不同的岁时民俗。以后随着全国的统一,南北文化交流增多, 文化逐渐融合,各地岁时也渐趋一致。我国在隋唐以后,在长期统一的环境中,由于各地区、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全国的主要岁时节日逐渐统一。作为清代的直隶州,绥德的 岁时民俗也有自身的特色及重要的地位,其民俗内容如下: 1 ?正月元旦。“元旦”即每年的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非常隆重,持续数日之久。 新岁之首,万物复生,人们认为此时是“人道报本返始之始”,对祖先祭祀十分看重,或行 家祭,或行墓祭,拜祭祖先的过程,就是家族人伦关系维系强化的过程。此外,人们还要燃 放爆竹驱邪恶。 据《清?绥德州志》载:“正月元旦,户设香案,祀天神地。鸡鸣时燃火,曰接竜 ①(古同“灶”)。旋焚香烛于五祀,并诣各庙。行香家人祭祖后,卑幼皆拜。父母尊长兄弟 以至亲友各家,曰拜年。”即鸡鸣换新衣、焚香、燃爆竹接喜神祈福。晨时祭祖,而后 晩辈向长辈拜年,同辈亲友及邻里互相拜年。由此可见,清代绥德州元旦大致有以下较有特 色的活动:(1)爆竹驱邪;(2)焚香祀天地、祭祖;(3)相互拜年。 正月初五。《清?绥德州志》载:“初五日黎明起则燃碼②焚香,曰送五穷。 家人饱食糕饼谓之填五穷。人日午前,农家不相往来恐搅乱人工也。” 正月初五“送穷”,有许多别称,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灰、送穷媳妇出 门。它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清代绥徳人民在初五晨起后焚香“送五穷”, 而且还要吃糕饼“填五穷”。中午之前,各家不相往来,担心打搅工活。民间广泛流行的送 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H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 传统心理。 正月初十。“初十日俗称老鼠嫁女’,忌食米粥。是夜,家人灭灯早寝,恐惊之 也。”据说这天晚上,老鼠在炕洞中娶媳妇,你只要唸上驴粪蛋,枕上驴鞍子,睡在头灶口, 就能听到老鼠们细声二气,吹吹打打的声音。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受那分罪去偷听老鼠结婚的。 人们为了不惊扰到他们,便早早灭灯睡觉。 元宵节。“十五日曰元宵。人户及阑阔③各设灯烛,并以煤块积垒如塔。至夜然 之,光明如昼,以及庙门、社会皆然。是夜金吾不禁④,乡民妆男扮女群游街市,以阳歌为 乐,谓之灯节o新嫁之女遇元宵日,令归宁曰弾⑤灯。” 古代称正月十五夜为“宵”,故此日之夜称之“元宵”。我们知道,正月十五、七月十五、 十月十五分别为春季、冬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有“三元”之称,即所谓上元、中元、 下元。正月十五为上元,有张灯结彩之俗,故又名之为“灯节”。入夜,家家户户门前挂红 ①竈(zao),古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