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docx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 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21 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 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 重视和加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之一。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 德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孕育着丰富的心理 健康教育思想, 对家庭和学校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刻的 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一定要 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 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 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 完成了每一个阶 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 的品质。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 0-1.5 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 1.5-3 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 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 3-6 岁),此阶段的发 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 6-12 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 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 12-18 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 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 成人早期(18-25 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 25-50 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 50 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 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我们要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发展健全的人格, 就是要指导他们解决 每一个阶段的冲突和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 下面将重点介绍埃里 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前面五个阶段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 康教育的启示 (后面三个阶段是成人以后的发展, 我们在此不做 详细的论述)。 (一)婴儿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儿童的信任感 1.父母学育儿技术,知婴儿需要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生物学上的需要, 如吃东西、要人抱等。 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婴儿就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 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是以 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基础, 更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础。 如果儿 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 儿童就会对世界 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而且这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会 延续到以后的阶段。所以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一些育儿的技术, 了解儿童的需要。 2.父母学会自我调节,不传递不良情绪 婴儿对于母亲的形象有一种特殊的身体上的移情, 婴儿能够 感受到母亲的情绪状态。 如果母亲感到焦虑, 婴儿也会感到焦虑, 母亲心情宁静,婴儿也会感到宁静。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和 工作节奏的加快, 脑和肌体其他部位的高速运转, 心理上常常会 产生沉重感、压力感、失落感、抑郁感和情绪波动,这种状况必 然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子女。为此,家长要学会自我调整,消 除心理紧张,改善自己的人格品质,以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将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对儿童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给儿童恰到好处的满足 婴儿期的需要过多满足或过少满足,都会引起固结(停滞) 作用。过度的满足,会产生一种留恋这一生命阶段的欲望,使儿 童的被动依赖行为得以长期保留;而过少的满足将会引起破坏 性。如突然断奶或真正失去母亲而不能满足需要时, 可以引起空 虚、被遗弃和一无是处的感觉, 形成对世界和对自我都缺乏基本 信任,导致像精神病患者那样试图逃离这个世界, 或导致一种深 沉的压抑感。 而婴儿期后半阶段不满足会产生悲观主义和口腔施 虐狂,热衷于用一种残忍的方式对待人,从而得到兴奋和满足。 为了避免这些的发生,父母必须要给婴儿恰到好处的满足。 (二) 儿童早期,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权 随着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开始体会到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能 只依靠他人的帮助,还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活动。于是, 他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体验自己的自主意志。 在这个过程当中,儿 童和照料者之间的协调问题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 因为父母对儿 童的行为过严的控制,容易使儿童产生羞怯感, 这种羞怯感可以 引起一种固执的反抗,所以明智的家长对儿童的态度应掌握好一 定的分寸。一方面要允许儿童去干力所能及的事, 给予一定的自 由,使儿童获得自主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