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_定风波完整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定风波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感受词人形象; 2反复诵读,学习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3分析课文,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学习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分析课文,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ppt) 蒋捷在《 虞美人?听雨》中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一场洗涤心灵的大雨,而当历史的烟雨拂过1082年的黄州,苏东坡手持竹杖,一身蓑衣,缓缓向我们走来,唱响了他生命中的那首绝唱。 二、目标展示:(ppt) 1结合苏轼生平,感受词人旷达洒脱的形象; 2背诵全文,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三、温故知新,明其性情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守望月圆,言不尽的手足情;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滴不尽的相思泪; 3试问岭南应不好, 此心安处是吾乡,道不完的真性情。 总结: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就是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是他笔下的恋人。而东坡肘、子瞻帽方显他的品味,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活家。每一次的悲欢离合,每一次的风雨相济,在苏子的笔下都彰显了人的真性情,风风雨雨,进进退退,他都能够为自己心灵找到一个出口。 四、五读文本,理解词意 一读序文知其事:【集体读】写何事?有何异? 1东坡遇雨 (小序中交代) 2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二读明节奏:【听朗读】抑扬顿挫,舒缓轻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读知形象:【个人读】 (一)问题一:自古以来,诗人讲究炼字,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么这首词中上片有那些用的好的字词呢?风雨中的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打”形容雨大。“莫听”:沉着冷静 ,气定神闲,无所畏惧。 2“何妨”挑战,“吟啸”轻松愉快,“徐行”神态自若 3“轻”:(1)被贬黄州,三年已过,会大雨,心情愉悦; (2)“马”暗喻宦海忙碌,身居江湖之远,无案牍之劳形,无官一身轻。 (3)此处苏轼自嘲的智慧,却也表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智者襟怀。 4“任”: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几分倔强、几分抗争。 5 “谁怕”用反诘之语,表明作者无惧风雨,愤然前行。面对人生风雨时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 (二)此词上片写雨,下片抒情, 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下片抒何情? 1料峭春风:人生逆境 山头斜照:人生希望 补充:身处逆境,安之若素,一心向阳,无畏悲伤。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仕途宦海,归去,归向何处?是山间田园,是无边宦海,这是一次心灵的拷问,词人走过这一遭,早已顿悟,晴天也好,风雨也罢,都要泰然处之,不悲不喜,超然物外。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如何理解? 风雨指自然界风雨,词人被贬黄州,已过三年,内心困顿,忽逢大雨,神清气爽,暂且获得心灵的自由,管他归去,或归向何处。 指宦海变革若风雨,联系生平经历,词人因乌台诗案,欲加之罪,贬至黄州,荒唐之极,这样的变革忽若风雨。 指生活苦难的风雨:1082年四月,团练副使,“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寒食雨》其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以及《寒食雨》其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作者从未有过的无望,夜饮大醉,三更归来,敲门不应,依仗听江,跑到江边……忽见新日,顿然欣慰。 指内心世界的风雨,这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在隐与仕之间做的心灵抉择,从苏东坡的一身可以看出,他内心世界中还是倾向于出仕。从询问好友王定山的“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冥冥之中,黄州惠州儋州,成了他不可逃脱的宿命。而这一首词使得苏东坡真正的从心灵世界走出来,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姿态去面对,在生命的左岸与右岸之间,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为自己的心灵构建家园,装一身达观,留几分安然,心能安处,便是我乡。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伟大的人格在于无望中失望,失望中希望。 总结:苏轼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豁达开朗、身处逆境、安之若素,即使一身蓑衣,也要在人生的风雨中处之坦然,不避风雨,超然物外。 五读析手法: 以“小”事 苏轼

文档评论(0)

uuhao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