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投意合双面绣 --追忆郑辟疆、费达生夫妇
情投意合双面绣
——追忆郑辟疆、费达生夫妇
弥足珍贵的郑辟疆先生绝笔诗稿亮相 【人物档案】
郑辟疆( 1880-1969 ),吴江盛泽人,著名的蚕丝教育家和革命家,苏州丝绸工学院首任院长,在教育上,他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长期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
其对改良蚕种, 组织蚕丝业合作社, 推广养蚕、制丝新技术,有卓越成绩,对我国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郑辟疆曾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蚕丝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丝学会理事长等职。
费达生(1903 - 2005 )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的一个教育之家,我国著名的蚕丝专家,原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她创建的吴江县开弦弓村生丝精制
运销合作社, 是中国较早的乡村工业典范。 晚年她总结经验,提出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对促进全国丝绸行业的协调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她不仅是郑辟疆先生的学生、同乡
和伴侣,而且还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姐姐。 这是珍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一幅隽永典雅的双面绣, 一面是“当代
黄道婆”费达生,另一面是“现代教育家”郑辟疆,他们俩是苏州历史上一对志同道合的黄金眷侣。苏州城的历史名片是以
丝绸来印制的,而苏州的丝绸工业如果没有这对伉俪一生的努力,必将呈现出另外一种面目,如今,静穆地树立在苏州大学草坪上的郑辟疆先生铜像,就代表了我们这座城市授予
他们的荣誉。 “绫、罗、绸、缎、绢、纱 ”一缕缕蚕丝编织起衣冠中华,一片片丝绸焕发出迷人的风采。每当我
们享受着这些温馨舒服的丝织用品时,我们真应该好好地谢谢这对已故的苏州老人,他们就是我国现代蚕丝科技革新的先驱者,苏州大学丝绸工学院首任院长郑辟疆和副院长费达生夫妇。
苏州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固然深厚博大,但如果离开了这对老人的挚爱与奉献,没有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知识才华源源不断的投入并创造,苏州乃至江南的丝绸业必定没有今天的辉煌和成就,他们俩永远是苏州城市的骄傲和苏州人民的自豪。今天,在修葺一新的苏州名人馆内,两位老人再一次不期而遇,他们依然还是那样亲切的依偎着,交流探讨,志趣相投,琴瑟和谐,印证着苏州丝绸蚕桑史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2014 年新春佳节的某一天,笔者有幸赴吴江古镇陪友
人访求费达生女士的一部创作手稿,在厚厚的一摞稿子内悄悄地滑落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片,打开一看,那就是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这页弥足珍贵的郑辟疆先生绝笔诗稿,在手稿边的空白处,追随他一生的忠实学生和亲密伴侣费达生女士,深情饱满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生存到止境,好比灯油尽,油尽灯自灭,永别无需惜。遗体赴火化,灰烬一扫光,寿丧是喜事,大家要欢欣。一生无贡献,未尽人民责,徒餐三百石,无以报农民。”以上是校长遗作,达生在书丛中发现,推算是在 1967 年 87 岁高龄时写的。 墨迹下面还静静的盖着一枚“费达生”的朱文印章,按照字面推断,这应该就是郑辟疆先生当年在病中挥写的诗歌原稿,当时没有落款,若干年后费达生女士在整理先生的遗物时不经意间发现,于是认真的补跋、钤印,夹在自己的创作书稿中珍藏。今天,这张合璧
了两位老人历史风范的诗歌手稿, 终于重见天日, 真乃“人物风流好伴侣,一生情系丝绸史,拳拳之心为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
遥想当年, 郑辟疆和费达生, 既是志同道合的蚕丝专家,
又是情投意合的黄金眷侣,他俩是在 1950 年苏南蚕丝专科学校的校庆纪念大会上宣布结婚的, 据当时的上海 《大公报》报道:全国闻名的两位蚕丝专家,年近古稀的郑辟疆先生和
人过中年的费达生女士于 3 月 12 日在苏州浒墅关蚕桑专科学校举行结婚典礼。这一对夫妇,一位是蚕桑理论权威,一
位是制丝研究专家,一位是德高望重的校长,一位是学有所
成的学生, 他们的结合堪为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 结婚当晚,郑辟疆对费达生说:你还可以像以前那样,完全不必以家庭
为念,家庭只是你的第二办公室罢了。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真正的道德风采和人格境界。
从手工繅丝车的悠悠转动到电脑提花机的高速运转,从蚕丝编织工艺到彩色数码织锦技术的开发,丝绸艺术正穿越
了千年的历史, 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绽放出生命的花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郑辟疆、 费达生夫妇的一生不就像默默无语的春蚕,为人民吐尽了丝,然后悄悄地离开
了人世,从他们留下的文字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那春蚕般高尚的品格和虚怀若谷,甘为孺子牛的胸怀。
“生存到止境,好比灯油尽,油尽灯自灭,永别无需惜。 一生无贡献,未尽人民责,徒餐三百石,无以报农
民。”郑辟疆先生在病重时写下了这三首光照后人的遗诗, 讲述了自己和费达生的一生追求,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挚厚重的书法,不正浓缩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