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大圣:对历史的缄默是中国人特有的世故
为什么两三代人之间对同一段历史的认知已经如此
天差地别?当年的实况被现在 85 后、 90 后认为荒诞,这个议题本身就值得好好想一想。
在上世纪 70 年代,能榨油的花生极其金贵。铁面无私的民兵王奎生为集体看护花生地。有一天,他看到了自己八岁的闺女彩云正蹲在地里偷吃花生,一气之下,打了闺女一
巴掌。彩云 “哇” 的一声哭了, 结果花生豆卡在她的气管里,噎死了。这个偶然事件被村里包装成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往
上报。一张奖状为全村换来救济粮,而王奎生却不堪精神重负,疯了。
郑大圣
1982 年,村里要重唱老戏《打金枝》 。王支书愁眉不展,只有他知道表面上领导要“听戏” ,实际上要“分地” 。谁都
想分到最好的地,但全村最好的九亩半却属于“奎疯子” 。
为了“瓜分”九亩半,村民要把“奎疯子”送到精神病
院。支书于心不忍,让曾经的指导员老鹤想法唤醒他。老鹤
为王奎生排了一出《钟馗打鬼》 ,并在他耳边轻轻说了一句
“钟馗打鬼,打的不是鬼,是闺女” 。刚有好转的“奎疯子”
因此又疯了。这是导演郑大圣的电影作品《村戏》 。
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 18 位村民偷偷摁下手
印“包产到户” ,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到今年,时间刚刚过去了四十年。
郑大圣邀请了自己高中的语文老师,一位曾在安徽凤阳
插过队的 “老三届” 观看了影片, 这位当年的亲历者对他说,
“你拍得很真实,但仅仅只是掀起了那个时代小小的一角。 ”
不过,许多年轻观众看完电影后,用“魔幻主义” 、“荒
诞”评价《村戏》 。这让郑大圣感到疑惑甚至恐惧。 “仅仅三四十年的时间,为什么两三代人之间对同一段历史的认知已
经如此天差地别?当年的实况被现在 85 后、90 后 ?J 为荒诞,
这个议题本身就值得好好想一想。 ” 从里到外复原历史
《村戏》根据作家贾大山的三部短篇小说《村戏》 、《花
生》、《老路》改编,拍摄地在太行山里的梁家村。开机前一
个多月,剧组的美术置景就去刷标语、出黑板报。标语最初
是文革前的,用繁体字写着“深挖洞,广积粮” ,然后把这
些标语铲了,刷上文革初期的标语,又铲了,再是文革中后
期的,这种层层叠加,最后才是八十年代初的样子。
电影学者戴锦华说《村戏》是一部给她多重久违之感的
电影,“包括久违的乡村,久违的历史,久违的现实感” 。
复原这样一种生态并非易事。 《村戏》的演员除了 3 位
来自当地县高中、县技校的学生外,剩下的 35 个演员全部
来自河北省井陉县路德晋剧团,一个民营的山西梆子戏班
子。他们本身就是农民,有戏唱的时候,大家唱戏,农忙的时候,就回家收麦子。郑大圣认为只有真正和土地有连接的人,才能快速地在片场找到游在水里的感觉。
演员每天集中在晒谷场上学习,唱歌,读文件,背诵语录。革命歌曲要唱到下意识哼哼,口号以喊到声嘶力竭为标准。晚上一起集合看样板戏,平时模拟游街批斗,现场谁有权威就斗谁。电影里扮演支书的演员是他们剧团的编导,算是演员们的半个老师,于是大家很严肃地把他绑了起来,挂上牌子戴上帽子游街。
后来群体的情绪真的被煽动起来了。 “支书”被斗急了,哭了。郑大圣事后想想说, “其实就是那种被一个狂热集体树为对立面的孤立感、羞辱感” 。 几何式的裂变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城打工,慢慢地,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了,村庄空心化严重。梁家村也是如此。
在梁家村待了几个月,郑大圣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如
今的中国乡村早已不是那个鸡犬相闻的乡村了” ,不仅青壮
两辈人都待在了城里,连狗都少。电影里出现的那几只鸡还
是剧组专门买来,用钓鱼线拴在院子里的。要是想弄头牛、找头驴、赶几只羊,更得到隔壁村借。
地没人种了,再肥沃的“九亩半”也没人争了。郑大圣有时会请村里一些老人来摄像机前客串,当看到这群当年的
亲历者佝偻着腰、拄着拐出现在他们年轻时的舞台上时,他不由地感慨“好快啊” ,“从集体到分地,从封闭乡村社会到村子里的青壮人走空,只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几乎是几何式的裂变”。
《村戏》自今年 3 月份开始在各大城市放映,几乎场场
爆满。在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2017 年度表彰
大会上,《村戏》获得了评委会特别表彰,颁奖词里称《村
戏》“以魔幻的往事,提示我们注目民族的未来” 。郑大圣认
为不断地叙述、讨论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一段历史不被描
述、讨论,一段时间后,就会真的‘不存在’了” 。
戴锦华说《村戏》里使用了大量的浅焦镜头,让她产生了一种观看的焦虑,这种想看清楚但看不清楚,就像我们望向历史时的感觉。 “听着像假的故事”
对共同经验流失的放任,使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存在很大
的断裂,这在两三代人之间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村戏》里
有一幕是 “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