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图2.2.23 机械搅拌澄清池剖面图 1-进水管;2-三角配水槽;3-透气管;4-投药管;5-搅拌桨;6-提升叶轮; 7-集水槽;8-出水管;9-泥渣浓缩室;10-排泥阀;11-放空管;12-排泥罩; 13-搅拌轴;Ⅰ-第一絮凝室; Ⅱ-第二絮凝室; Ⅲ -导流室;Ⅳ-分离室 ①机械搅拌澄清池 如图所示,机械搅拌澄清池由第一絮凝室、第二絮凝室、导流室及分离室组成。整个池体上部是圆筒形,下部是截头圆锥形。加过药剂的原水由进水管1通过环形三角配水槽2的缝隙均匀流入第一絮凝室Ⅰ,由提升叶轮6提升至第二絮凝室Ⅱ。在第一、二絮凝室内与高浓度的回流泥渣相接触,达到较好的絮凝效果,结成大而重的絮凝体,经导流室Ⅲ流入分离室Ⅳ沉淀分离。清水向上经集水槽7流至出水管8,向下沉降的泥渣沿锥底的回流缝再进入第一絮凝室,重新参加絮凝,一部分泥渣则排入泥渣浓缩室9进行浓缩至适当浓度后经排泥管排除。 机械加速澄清池示意图 混凝剂 根据实际情况和运转经验确定混凝剂加注点,,可加在水泵吸水管内,亦可由投药管4加入澄清池进水管、三角配水槽等处,并可数处同时加注。透气管3的作用是排除三角配水槽中原水可能含有的气体,放空管进口处的排泥罩口,可使池底积泥沿罩的四周排除,使排泥彻底。 搅拌设备由提升叶轮和搅拌桨组成,提升叶轮装在第一和第二絮凝室的分隔处。搅拌设备一方面提升叶轮将回流水从第一絮凝室提升至第二絮凝室,使回流水中的泥渣不断地在池内循环;另外,搅拌桨使第一絮凝室内的水体和进水迅速混合,泥渣随水流处于悬浮和环流状态。因此,搅拌设备使接触絮凝过程在第一、二絮凝室内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絮凝室设有导流板,用以清除因叶轮提升时所引起的水的旋转,使水流平稳地经导流室流入分离室。分离室下部为泥渣层,上部为清水层,清水向上经集水槽流至出水槽。清水层一般应有1.5~2.0m的深度,以便在排泥不当而导致泥渣层厚度发生变化时,仍然可以保证出水水质。 ②水力循环澄清池 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工作原理是:原水从池底进水管l经过喷嘴2高速喷入喉管3,在喉管下部喇叭口4附近形成真空而吸入回流泥渣。原水与回流泥渣在喉管3中剧烈混合后,被送入第一絮凝室5和第二絮凝室6,从第二絮凝室流出的泥水混合液,在分离室中进行泥水分离,清水上升由集水渠收集经出水管排出,泥渣则一部分进入泥渣浓度室7,一部分被吸入到喉管重新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工作。 水力循环澄清池结构简单,不需要机械设备,但泥渣回流量难以控制, 由于絮凝室容积较小,絮凝时间较短,回流泥渣接触絮凝作用的发挥不好。其处理效果较机械加速澄清池差,耗药量大,对原水水量、水质、水温的适应性差。并且池体直径和高度要有一定的比例,直径大,高度就大,故水力循环澄清池一般适用于中小型水厂。由于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局限性,目前已较少设计。 请关注由张宝军老师主持的水处理工程技术教学团队: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水处理工程技术)学习网站 教育部国家资源共享课(水处理工程技术)学习网站 徐州市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微信号@zbjcumt 水处理工程技术学习微博 Q水处理工程技术学习空间 / 水处理工程技术学习博客 知识成就梦想,技能改变人生 ③沉淀区。平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区在进水挡板和出水挡板之间,长度一般为30~50m。深度从水面到缓冲层上缘,一般不大于3m。沉淀区宽度一般为3~5m。 ④缓冲层。为避免已沉污泥被水流搅起以及缓冲冲击负荷,在沉淀区下面设有0.5m左右的缓冲层。平流式沉淀池的缓冲层高度与排泥形式有关。重力排泥时缓冲层的高度为0.5m,机械排泥时缓冲层的上缘高出刮泥板0.3m。 ⑤污泥区。污泥区的作用是贮存、浓缩和排除污泥。排泥方法一般有静水压水排和机械排泥。 沉淀池内的可沉固体多沉于池的前部,故污泥斗一般设在池的前部。池底的坡度必须保证污泥顺底坡流入污泥斗中,坡度的大小与排泥形式有关。污泥斗的上底可为正方形,边长同池宽;也可以设计成长条形,其一边条同池宽。下底为400mm×400mm的正方形,泥斗倾面与底面夹角不小于60°。污泥斗中的污泥可采用静力排泥方法。 静力排泥是依靠池内静水压力,将污泥通过污泥管排出池外。排泥装置由排泥管和泥斗组成。排泥管管径为200mm,池底坡度为0.01~0.02。为减少池深,可采用多斗排泥,每个斗都有独立的排泥管,如图2.2.14所示。也可采用穿孔管排泥。 沉淀池静水压力排泥 目前平流沉淀池一般采用机械排泥。机械排泥是利用机械装置,通过排泥泵或虹吸将池底积泥排至池外。机械排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