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诗歌的跨文化互文性解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谈诗歌的跨文化互文性解读 (一) 诗歌之美不是客观的存在, 而是诗人的主观创造, 更是读者 的意念、感受和联想共同作用的产物。诗歌文本一经出现,就完 全或部分地取决于读者的创造性解读, 通过文本所触发的读者的 认知图式和前文本框架, 在多文本互文的运作过程中产生切身体 验和审美感受。 对每一首诗歌, 读者必然会在自己已知的文本中 搜寻相似或相关的内容和形式, 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做出合理而特 有的解读。 这种互文性操作可以是同一语言内的, 也可以是跨语 言的、跨文化的,当然首先是同一语言内的。但对于英语诗歌来 说,汉语读者必定会将某些异域文化的东西纳入到本民族的文化 框架中, 做出具有调适性特征的解读和赏析。 这种互文性解读可 以从对以下几个诗人诗歌的阅读和分析中得到证明。 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 1770-1850 )堪称英国文学史上诗 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以其与柯勒律治合著并于 1798 年出版的 诗集《抒情歌谣集》开启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时代,并与柯勒 律治、骚塞并称为“湖畔诗人”。 华兹华斯简洁和纯粹的语言很 多都表现出诗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细致传神地描写了大自然 中美丽的湖泊、江河、草地、森林、天空、云彩等。 [1] 8 他的 诗作如《我像云一样孤独地漂泊》和《孤独的刈麦女》可谓英国 诗歌的经典和绝唱, 对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的盛行和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就连他的一首短诗《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也 给人无限的跨文化诗歌联想, 使人惊叹于英汉诗歌相似的审美情 趣和可以共享的诗歌意境。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只有短短的三个诗节,用同样简 洁而纯粹的语言,把一位花儿似美丽却孤单的女子形象简洁而生 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她的美似乎不是那么短暂的一瞬在天空 中如流星般划过,而在诗人的心理留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的爱恋和 倾慕,从而使人浮想联翩、情绪荡漾。第一诗节用直述的手法描 述姑娘的人生际遇:由于不被人赏识而处于孤独之中; 第二诗节 以类比的手法,把生长在旷野中的娇艳而孤独的紫罗兰与“住在 人迹罕到的路边”的美丽的姑娘相比较, 更加凸显出姑娘的凄美 人生;第三个诗节用了对比的手法, 叙述了姑娘生前和死后给人 带来的影响:生前不被人看重,死后才使人感到犹如失去珍宝一 样的痛楚,但悔之晚矣!这只是诗人的感慨万端?实际上,每个 人读到此处便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心目中的那位或真实 或想象的才子佳人,禁不住潸然泪下,难于释怀。 从诗歌结构来说,这首英诗的结构与汉语诗歌的结构略有不 同。汉语诗歌多采用比兴的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 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说,比就是譬喻,是对人 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在《诗经》、《离 骚》中都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 即所谓“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中国第一部长诗《孔雀东 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 来激发读者想象,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 这样就给全诗笼 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以贺 敬之的诗歌《回延安》为例,“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 活我长大”即为起兴,表现出延安在诗人心中如母亲般的崇高地 位,因此诗人才会有对延安故地的无限向往之情: “几回回梦里 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英语诗歌与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比兴 结构的诗歌虽有不同,但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诗歌开头首先引出 人物并描述其所处的境况,其次将人物的境况与自然中的事物进 行隐喻性或象征性的描写,也是英汉读者大体相同的认知心理。 在英诗的解读过程中,不妨将原诗结构加以调整,使其适合汉语 读者的传统诗歌阅读习惯,就能更好地触发汉语读者的认知框 架。我们不妨将汉译诗歌的第二诗节前移, 并将其中的语词稍加 修改,这样会让汉语读者读起来思路顺畅,使译诗也更加流畅、 连贯,更能给人美的感受。试看改译(根据黄杲 ?砸胛模 ?: 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 开在长满青苔的石旁! 美得像颗星星忽闪忽闪―― 独一无二地挂在天上。 一位多吾河畔出生的姑娘, 居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 她娇媚迷人却无人赞赏, 更无人把她深深地爱恋。 英诗中描述的是一位姑娘的孤独和凄凉哀怨的处境, 姑娘就 像长在深山旷野中的紫罗兰, 只能开在长青苔的石旁, 与汉语读 者所熟知的“长在深山无人识”的意境、寓意恰好吻合。 (二) 即使是那些为世人所经常视而不见的普通的乡村景象, 普通 的生活场景,普通的生命迹象, 在中外诗人的笔下也得到了升华, 引发人无限的情愫。英国十八世纪“墓园派”诗人托马斯 ?格雷 (1716-1771 )的《墓园挽歌》的开头是这样的: 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 牛群在草原上迂回,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