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突扩微通道两相流动特性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摘 要 微尺度下的相变强化换热一直是微电子领域散热的研究热点,而微通道内 气液两相流流型和压降分析是微流动系统设计和控制的基础。本文以矩形突扩 微通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实验、流型可视化实验及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 对矩形突扩微通道内两相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综合考虑两相流动过 程中压降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考虑影响因素更为全面的压降预测模型。 通过测量实验,对矩形突扩微通道内压降组成(摩擦压降、突扩压降及突缩 压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压降中,直通道的摩擦压降平均占比 达到了50% 以上,是主要压降形式;随着两相流质量流密度的增加,直通道摩 擦压降主导作用相对减弱,突缩压降及突扩压降所占比例相对增加。可见,提 高直通道摩擦压降的计算精度是提高实验件总压降计算精度的主要途径之一。 此外,对三种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三种压降均随 质量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且直通道摩擦压降受质量流密度影响较大;三种压 降均随液体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且直通道摩擦压降受液体雷诺数影响较大。 通过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矩形突扩微通道内的气泡行为进行了 研究,观察到了诸如泡状流、塞状流、弹状流、射状流和环状流等五种典型流 型,并通过气泡行为分析对五种典型流型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 的方法对上述几种工况下的典型流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出了与实验观测相 似的流型,对典型流型压力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微通道内气液两相 流中气体与液体的交界面即气泡周围边界的压降梯度很大,表明气液两相流动 的压降特性与流型密切相关,是计算压降模型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 在压降和流型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矩形突扩微通道内两相流压降的 影响因素,通过引进无量纲参数毛细数(Ca) ,考虑流型(气泡大小)对压降的影响, 建立了该实验件的新压降模型,且该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达到2 1.3% 。由于无量 纲参数Ca 的引用,该模型建立了能表示流型与压降之间定量的参数关系的压降 预测公式,这为后续对微通道内两相流动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微通道;两相流动;压降;流型 目 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2 电子设备散热技术研究现状 3 1.3 微通道散热器散热过程简介 1 1.4 微通道流动换热研究现状 3 1.4.1 微通道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3 1.4.2 两相流动换热特性及其不稳定性研究现状 7 1.4.3 流型分析研究现状 8 1.4.4 压降预测公式研究现状 9 1.5 两相流动研究方法 10 1.5.1 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 10 1.5.2 两相流动实验法11 1.6 本文研究工作11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 1.6.2 可行性分析及技术路线11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13 2.1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13 2.1.1 实验系统 13 2.1.2 实验件及主要实验设备 14 2.1.3 实验步骤 20 2.1.4 实验方案 20 2.2 实验误差及不确定性分析 2 1 2.3 本章小结 22 第三章 测量实验数据处理及压降理论分析23 3.1 两相流基本参数 23 3.2 两相流压降理论计算 24 3.2.1 两相流经过突缩截面时产生的压降计算 24 3.2.2 两相流经过突扩截面时产生的压降计算 25 - I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