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姓名 单位 教材版本 年级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 材 分 析 爱国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这一单元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学习这些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的诗歌语言。《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1942年,在狱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学 习 目 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 2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写法。 3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之情。 重点 理解诗中饱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难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同学们,知道戴望舒这个名字吗?(不知道)这是因为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他的作品,不过老师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对他有所了解,下面看作者简介,找一个同学读一下(出示课件) 写作背景 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中华大地,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各界爱国志士纷纷行动起来,诗人戴望舒利用手中阵地《星岛日报》,编发了大量宣传抗日的作品,因此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被毒刑拷打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铁窗关不住赤子对祖国拳拳爱国之心,镣铐禁锢不了志士满腔报国热情!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之后,诗人身虽残,而志弥坚!在伤病交加中挥笔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战斗诗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课题) 朗读诗歌 , 感受诗歌音韵美 注意字音。 锦幛 荇藻 蓬蒿 蝼蚁 憔悴 蘸着 灰烬 堤上 2.诗歌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同学边读,边划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师生一起总结押韵的特点。 请同学看诗的5-8行每一行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乡、幛、芳、凉它们的韵母都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下两行最后两个字的读音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由此可以观察出本文的押韵方式有什么特点(灵活)。 老师明确:押韵方式的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听读读诗歌 , 体悟诗歌情感美 听读诗歌,思考问题,前两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交流答案 1: 明确(1)统领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 从 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板书:想像)(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 2: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来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其中摸到的“沾满血和灰的土地”指的是“沦陷区”(板书:沦陷区),应该怎样读?“辽远的一角”指的是“解放区”(板书:解放区),他的心情又是如何?请大家边读边揣摩作者的心情,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这首诗前后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在诗行中做一下标记,两种感情的分界线在哪里?? 明确: 是第16行,就是说从开头到第16行是悲痛的;第16行以下则是昂扬向上的,是充满希望的。 找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读诗歌 , 品味诗歌语言美 1. 诗人分别用哪些句子来描绘沦陷区和解放区的?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家乡的春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1:“这一角 已变成灰烬,那一角 只是血和泥”,这两句诗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日本侵略者的“烧光”“抢光”“杀光”,使中国大地上处处废墟。 手掌抚过大片国土,由北向南,突出了各地区的特征性事物,效果: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 引导2: 诗人写家乡,重点写了哪儿?(西湖)为什么?(“因为戴望舒生于杭州”。)戴望舒小 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呢?更何况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从视觉、嗅觉、触觉,写出对家乡的赞美与爱恋。 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现在怎样了?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家乡遭到日寇的践踏,今非昔比,一片衰败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悲愤。(板书:悲愤) 3: 齐读17-26行。 引导: 这首诗写于1942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解放区也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很多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但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是怎样一种民族精神啊!请大家怀着崇敬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