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儿》文本解的读及教学建议.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页 《花花儿》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由意生言、由言得意是实现“言意共生”双向路径,而这双向路径又是以思维力作为支点。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呢?即运用怎样阅读策略(检索、预测、联结、提问、图像化、统整、对比、反思、评价等),在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阅读能力训练方面,注重思维准度、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思维力,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认真加以关注问题。笔者以《花花儿》一文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浅述肤浅认识。   提取与梳理   《花花儿》是杨绛先生一篇散文。作者以平实语言回忆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住在清华大学时曾经养过一只名叫花花儿猫。文章语言简洁,用丰富事例介绍她花花儿,但文章篇幅较长,这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造成了障碍。   笔者进行学情调查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问及“《花花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大多是“作者回忆了花花儿趣事”“花花儿很灵”等答案,对于第三学段学生来讲,这样概括显然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   因此,第一课时在学生过好认读关,进入整体感知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以设计“提取与梳理”教学板块,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做笔记,简洁、清晰地呈现课文每个自然段内容,注意做到行款整齐、书写有一定速度。课文第2~8自然段是具体事例,可要求学生用取标题形式呈现(学生笔记示例见图1、图2)。   图1与图2是笔者教学时,同一学生在小组与大组交流前后笔记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思维发展过程。课文第6自然段,该生一开始给出标题是《窥望》,后来改为《温情守候》。细读文本,“窥望”一词虽是对文本信息直接提取,但是联系上下文一斟酌,脱离了语境后“窥望”一词,更倾向于贬义,而文中花花儿“清早常从户外到我们卧房窗来窥望”“用前爪软软地扶着玻璃,只是一声不响,目不转睛地守着。假如我不回脸,它决不叫唤;要等我看见它了,才叫唤两声”……这是多么温馨画面,显然,《温情守候》一题对文本内涵把握更准确、更到位。再读第8自然段,比较《目送》与《忠实花公》两个标题,我们也会发现,文中不仅写了“送”还写了“迎候”,因此以《目送》作题是不准确,而《忠实花公》则仿用了电影《忠犬八公故事》一题,更有韵味地对第8自然段做了解释。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运用提取与梳理做笔记方式,在交流、倾听、碰撞之后,思维变得更准确、更深刻了,思维发展也变得“可视”了。   整合与解释   通过第一板块信息“提取与梳理”,学生们会发现《花花儿》一文,作者用八个事例来回忆她猫,文章看起来够“散”。作者?x材与组材真很“散”吗?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展开第二板块学习――“整合与解释”。   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道:“还有一次,它一动不动地蹲在一叠箱子旁边,忽然伸出爪子一捞,就逮了一只耗子。那时候它还很小呢。李妈得意地说:‘这猫儿就是灵。’”教学时,以“这猫儿就是灵。瞧,它一动不动地蹲在一叠箱子旁边,忽然伸出爪子一捞,就逮了一只耗子。要知道那时候它还很小呢。”为范文,用“这猫儿就是   ( )。瞧……”这样句式,让学生练说其他事例,以片段写话做笔记形式,来归纳文本内容,并提取文本信息,形成解释,这是学生思维经历“先概括后具体”过程,也会为学生文本语言内化与创生表达奠定基础。   如图3所示,学生通过对文本再次阅读,有了进一步阅读体验,他们觉得花花儿“懂规矩”“很绅士”“贪吃”“懂事”“尽职”……(让学生把提炼出词语板书到黑板上)此时,开始有部分学生发现,“这猫儿就是   ( )”括号中其实可以只用文中最后一段中两个词“善解人意”或“聪明”,抑或用李妈给花花儿点赞――“灵”!   通过“整合与解释”,学生思维趋于概括。这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笔记与板书再说一说课文大意。例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花花儿是“我”与默存住在清华时养过一只猫,它善解人意、聪明可爱,“我”与默存都很怀念它。这样完整、简洁、连贯表达,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事。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思维得以澄清,变得缜密。   勾连与反思   通过第二板块教学,当学生对课文第2~8自然段内容进行统整,并做完笔记后,自然不难发现第9自然段在通篇中起到总领全文作用。第三板块教学建议是“勾连与反思”,即再读第1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学生又会有哪些发现呢?当读到“默存与我住在清华时候养过一只猫”与“它伴随我们多年”,以及最后一句“默存诗中还写过‘春风蛱蝶忆儿猫’”这些句段时,借助笔记将文本前后勾连,帮助学生发现作者首尾呼应写法,为继而反思这样写好处,并在今后写作中学习运用打下基础。   到此,学生课堂笔记便会进一步得到完善(见图4)。整节课中,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借助笔记“图像化”了。于是,段与段之间内在联系一目了然,文本内在机理也就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