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连续性降水环流形势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次连续性降水环流形势分析 摘要 利用高低空天气实况图分析抚顺一次连续性降 水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具有雨量大、时间长、 分布广且均匀等特点,但强度不大,无明显对流性天气;主 要影响天气系统为高空槽、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风向的 辐合和850 hPa切变线提供了较好的动力因子,南北高空槽 合并加强的同时带来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关键词 高空槽;地面倒槽;冷锋 中图分类P4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中图分类 2014)22-0212-02 降水概况 2014年 10 月1日 20:00 至 2日 20:00,抚顺地区普 降中到大雨(图 1),全市平均降水量 21 mm[1] ,其中最大 降水量为27 mm,出现在抚顺县后安镇三块石,市区东部、 清原县南部、新宾县雨量偏大。主要降水时间段 [2] 分别为 2 日0:00— 8 00和2日12:00—16:00,最大雨强可达 5mm/h, 2日 20:00以后降水基本结束。此次过程为连续性降水,降 水量大,降水时间长,分布范围广且均匀,但强度 [3] 较弱 环流形势分析 2.1 500 hPa 高度场分析 10月1日8: 00 (图2a)整个欧亚大陆呈纬向环流 [4], 我国处于两槽一脊控制,副热带高压588线退居30° N以南, 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内蒙东部、华南西部分别形成一个深厚 的高空槽,辽宁地区受脊后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控制。随着高 空槽[5]的不断东移,到1日20: 00 (图2b)内蒙北部高空 槽东北上,形成一个闭合的冷涡中心,南支槽位于 30N° 40° N 之间,北面冷槽向南的分量和南支槽合并加强,槽线 位于华南中部。2日 00 (图2c)南支槽经过黄淮流域, 随着暖湿气流的补充加深发展,高空槽进入辽宁西部地区, 抚顺受槽前云系影响开始产生稳定性降水。 2 日 20: 00(图 2d)南支槽继续维持在黄海上,稳定少动,主体偏南,抚顺 地区主要降水趋于结束。 2.2 850 hPa 风场分析 从实况高空观测可以看出 1日20: 00(a 3a)由贝加尔 湖南下的冷空气和西南强暖湿气流交汇,在低层形成一条由 吉林至华南的切变线,抚顺位于切变线的前部,辐合上升运 动较强。抚顺地区风速达 12 m/s,偏西风和西南风产生了 定的风向辐合,有利于该地区增暖增湿。 2日 8: 00(图 3b) 随着切变线东南向移动至渤海湾,上升运动使得水汽得到了 大量的补充。 2日 20: 00切变线维持在海面,使得抚顺地区 降水集中在 2 日午后,南部雨量偏大。整个过程切变线提供 了较强的动力因子,同时带来了大量的水汽, 2日 20: 00之 后,切变线影响辽宁南部地区,抚顺主要降水趋于结束。 2.3 海平面气压场分析 1 日 20: 00 在华北南部形成了一个地面倒槽, 低压中心 1 012.5 hPa,抚顺处于倒槽顶部高压后部控制。 2日8: 00 (图4a (图4a)倒槽东北上,抚顺处于强辐合中心,中 心强度低至 1 000 hPa。2日20: 00 (图4b)低值系统缓慢东移,抚顺处 于低压后部高压前部,此后逐渐移出辽宁,抚顺转为槽后冷 空气影响,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转为晴好。整个降水过程 中,地面倒槽移动缓慢,与高空形势配合良好,提供了较强 的抬升作用。 2.4 850 hPa 温度场分析 从1日8 00 850 hPa温度场来看,华北至黄淮等温线 密集,由贝加尔湖南下的冷空气和华南北上的暖空气交汇形 成一条冷锋云带,1日20: 00(图5a)冷锋东移至辽宁边界, 抚顺受外围云系影响已经开始出现降水。 2 日 8: 00(图 5b) 锋面继续加深,移动缓慢稳定,午后开始影响抚顺地区。 结论与讨论 因此,此次连续性降水具有雨量大、时间长、分布广且 均匀等特点,但强度不大,无明显对流性天气 [6-8] 。 参考文献 林杨,薛春芳,邓小丽,等 .西安市大降水环流特征 分析[J].陕西气象,2007( 4): 16-19. 郭荣芬,高安生,杨素雨 .低纬高原两次冬季南支槽 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J].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1): 82-88. 崔林丽,杨引明,刘红亚,等 .华东沿海热带气旋移 动和降水特征研究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7): 887-893. [4] 卢娟,陈传雷,潘静 .2004 年辽宁夏季降水特点和环 流形势特征分析 [J]. 辽宁气象, 2005(3):7-8. [5] 陈权亮,刘晓冉,范广洲,等 .川西高原夏季降水变 化特征及其异常年环流形势 [J]. 中国沙漠, 2010,30(3): 706-711. [6] 熊英,乔云亭 .华南冬春季连续性降水异常的成因分 析[J].广东气象,2013, 34 (6):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