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相差0.5”,问题出在哪里.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果相差 0.5” ,问题出在哪里 望”:病例观察 在一节“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课上,教师发给每人一个 钉子板作学具。一位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了这样一个多边形 如图 1 )。 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 9,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是 18,代 入皮克公式计算得到: 9-2+18-1=21.5。 而用长和宽分别是 8、7 的长方形面积减去三个外面的 三角形的面积和,求得的实际面积是: 8X 7=56, 8X 6+ 2+3 X 7 + 2+0.5=35 , 56-35=21。 结果发生矛盾,相差 0.5。上课教师看不出问题出在哪 里,只能尴尬地不了了之。 无独有偶, 又有一位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个反例 (如图 2): 用皮克公式算得面积是 5,而用数格法数得的实际面积是 4.5。 对此,教师作了这样的解释: “这是凹多边形,不适用 这个规律。” 过了一会,有一位学生举着自己的作业纸(如图 3),打 断教师接下来组织的教学活动: “老师,您看这个凹多边形 是符合规律的。 教师一看,果然如此,无言以对,只好说:凹多边形 教师一看,果然如此,无言以对,只好说: 凹多边形 不属于我们要研究的,我们研究的是像这样的凸多边形。 教师顺手把这位学生画的凹多边形改成了凸多边形(如图 4)。 在这节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多边形(如图 5),让学 生用皮克定理计算面积后总结: “用皮克定理计算钉子板上 的多边形,比较方便。 ”这时,笔者听到旁边一位学生小声 嘀咕:“数方格也很方便。 ” 要下课了,教师问学生是否有什么问题。有一位学生提 出:“当 a=1 , S=n + 2;当 a=2, S=n + 2+1;当 a=3, S=n+ 2+2,, 为什么多边形内钉子数多1 ,多边形的面积也会多 2+2,, 为什么多边形内钉子数多 1 ,多边形的面积也会多 1 ?”教师没料到学生会问这个问题, 愣了一会答道:“这个, 不是大家发现的规律么?! 问”:病历记录 课后,上课教师对“结果相差0.5 课后,上课教师对“结果相差 0.5”始终感到不解: “这 个 0.5 相差在哪里呢?” 其他教师也看不出所以然来,有的教师说:是不是哪 其他教师也看不出所以然来,有的教师说: 是不是哪 里少算了啊?” 有的教师说: “换一种方法,用数格法数数看。 ”最终发 有的教师说: “换一种方法,用数格法数数看 。 ”最终发 现很难数出精确的结果。 还有的教师说: “是不是这个钉子板做得有问题,质量 不过关,不精细?” 在一筹莫展中, 笔者问了上课教师另外一个问题: “图 5 的目的是什么?” 她胸有成竹地答道: “是让学生用一用规律,二是让 她胸有成竹地答道: “ 是让学生用一用规律,二是让 学生体会到皮克公式的优越性。 当笔者把学生的嘀咕“数方格也很方便”告诉她时,她 想一想后说:“嗯,是感觉数方格也很方便,那为何还要搞 个皮克公式呢?” 笔者最后又问了一个问题: “多边形内钉子数多 1,多边 形的面积也会多 1,两个‘ 1'意义相同吗?” 她答道:“当然不同,前一个‘ 1'表示一个钉子,后 个‘ 1'表示一个面积单位。 ” 那为什么多边形内钉子数多 1,多边形的面积也会多 1,你用‘这个,不是大家发现的规律么'来回答合适么? 笔者追问。 是啊,它只是数字比出来的, 我也看不出来后一个 ‘ 1' 是啊, 多在哪里。”她深有同感。 多在哪里。” 她深有同感。 切”:病理诊治 切”: 病理诊治 在 2015 年第 5 期《教学月刊 ?小学版 (数学)》中已经说 过,“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苏教版教材修订后新放入的规 律探索类教学内容,加上它找的规律属于事物本身存在的规 律,有别于一些“人造”的“找规律” ,更能引起学生的探 究兴趣,当然也引起了许多教师研究课的兴趣。在一个学期 中,听了几节这样的课,产生了众多如上述课例中的生成性 问题,让教师不知所措。盘根究底,教师“不知所措”的背 后是“不知所以” ,“不知所以”的背后则暴露了教师对相关 本体性知识的匮乏。 所以, 要让教学服人, 首先要知识寻根。 是找到知识之源,解决学生关于“是什么”的困惑。 ,我们已经在 2015 年第 5 期《教学月刊 ?小学版 (数学)》中 知道“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知识之源是“格点图上的多边 形”,知道了这一知识原型,图 1 中的“ 0.5 之谜”也就昭然 ,我们已经 若揭:只需要把钉子板上围的多边形画到点子图上 (如图 6), 相差的 0.5 相差的 0.5” 一下子“原形毕露” 中间红圈内的点并 不在多边形边上,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 8 而不是 9。之所 以会产生“一点之差” ,就因为在钉子板上用皮筋或毛线围 多边形的不精确 (围在钉子旁而非压在钉子上) 误导了学生。 那么,在教学中, “学科的数学”与“科学的数学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